中美暂停贸易战短期负面风险下降,但分歧仍存将长期博弈  
来源:
2018-5-22 9:59:13
    针对中美两国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的联合声明,分析师解读称,中国增加进口满足内需是一个接近于最优的结果,和中国既定的扩大开放目标并行不悖,而且双方达成“暂停”贸易战的共识,意味着短期负面风险下降,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将得到改善,有助于缓解贸易商的情绪,提升贸易活跃度。

但中美经贸争端是否就此结束?分析师认为不宜过度乐观,联合声明并没有明确中美贸易差额压缩的目标和时间表,也没有提及中兴通讯事件是否有新进展;预计未来中国会降低对美顺差,但短期内降幅很难达到2,000亿美元,除农产品和能源外,中国也将增加对美国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进口。

鉴于许多细节尚未敲定,还需密切关注双方后续谈判的进展。分析人士指出,中美两国经贸争端背后蕴藏着许多结构性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两国储蓄、消费和投资的行为差异才是导致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想要消除这些因素,必须依靠各自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和双方共同地、持续地努力。

美国当地时间周六下午,中美两国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声明称,双方同意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增加农产品和能源的进口。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周六表示,此次中美经贸磋商的最大成果是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 美国财长努钦(Steven Mnuchin)周日则表示,在美国与中国同意搁置关税威胁,同时致力于更广泛的贸易协议后,两国“暂停”贸易战。

以下为分析师对中美联合声明的点评:

--中信证券分析师 秦培景、杨灵修:

预计4月3日、4日美中双方发布的建议征税清单落地可能性极小,声明并没有明确中美贸易差额压缩的目标和截至日期,这已是中国在磋商中能争取到的很好的结果。虽然双方就贸易问题达成了许多共识,但就出现转机的“中兴事件”进展以及美国对华为的调查等问题,在联合声明以及刘鹤副总理的事后采访中均未提及。我们认为,本次谈判,双方在科技领域仍存在较大分歧,未来中美双方在科技领域会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

在联合声明中,中方表示将“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然而,单对能源和农产品增加进口,并无法有效缩减美对华贸易逆差。同时,双方贸易也并非强买强卖,我们认为未来中美进出口互补性较强的汽车、民用飞机以及集成电路等商品均会成为中国增大进口的看点。替代效应下,中国可能会降低这些产品从其它国家的进口。

由于中国是沙特市场份额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中美贸易关系好转,中国增加从美国的原油进口,会大幅抬升沙特的减产成本(即丧失更多市场份额)。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很可能迫使OPEC提前结束减产协定,油价高位的状态很难持续。从本次中美联合声明来看,后者发生的概率明显更高。

--光大证券宏观 张文朗团队:

根据声明的表述,中国还将大量增加农产品和能源的进口,这意味着进口的步伐和力度将高于之前的预期;增加美国农产品有利于中国下游养殖业,但某些农产品可能因竞争加剧而短期受到影响。

双方就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进行了讨论,同意为上述领域达成共识创造有利条件。这表明在农业和能源以外,中国还可能在其他方面扩大从美国的进口,但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从美国的比较优势来看,除了农产品和能源,美国在飞机、半导体、化工、汽车、医药等商品领域、以及旅游、金融、特许专利权等服务领域具有出口优势,未来中国或将在这些方面增加自美国的进口。

双方同意鼓励双向投资,将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这一点比较符合市场预期,双方在投资方面的讨论值得关注,若能达成进一步的共识,也将减小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如果双方高层能保持沟通,通过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则征收关税的概率将会下降,对两国的出口型企业都将是利好。

中美经贸争端是否就此结束?不宜过度乐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两国经贸争端背后蕴藏着许多结构性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其实,储蓄和消费的行为才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想要消除这些因素,必须依靠各自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和双方共同地、持续地努力。

年初以来,中国明显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在扩大进口、降低关税、放宽准入、吸引人才、鼓励创新方面的政策加速落地。这些政策选择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必然要求;人口红利消失、金融周期转向,未来经济增长的动能将来自于以新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和科技,这些正是机会所在。

--中金公司研究部宏观组:

中美达成贸易共识,短期负面风险下降。从宏观层面看,中美贸易摩擦有望缓和,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将得到改善。联合声明中只提出中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并未给出具体数额目标,预计未来中国会降低对美顺差,但短期内降幅很难达到2,000亿美元。

中美农产品和能源贸易合作仍有很大空间。除农产品和能源外,中国也将增加对美国其他商品和服务进口。中美达成共识将减少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不确定性,市场对此前301调查中重点涉及的航空航天、信息及通信技术、机械等领域的悲观预期有望得到改善。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吸引外资并促进国内创新,提高中国自身经济竞争力。

双边贸易顺逆差减小并不意味着两国对外贸易总差额下降,如果中美两国储蓄率和投资率没有大幅调整,降低双边贸易不平衡未必改变两国对外贸易总差额。考虑上述宏观平衡因素,中国如果在短期内大幅增加对美国进口,可能需要以降低对其他地区进口为代价。但是动态看,中国进口总额仍在快速增长,年初以来进口同比增速接近20%,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并积极增加进口,未来几年仍有可能实现10%的进口增速,进口额每年将增加2,000亿美元以上。

从长远看,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仍未结束。近一段时期中美贸易摩擦较为频繁,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包括:中国相对于美国经济地位的快速追赶,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以及不少国家收入分配和财富不平等的恶化。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相对于美国不断增长,贸易摩擦仍有可能再次抬头,但此次双方经贸磋商取得共识对中美乃至于全球经济都是积极因素。

具体来看,对航运行业来说,中美贸易战停火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预计中美联合声明将有助于缓解贸易商的情绪,提升贸易活跃度,同时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减弱,也有望提升资本市场对于航运和港口股票的风险偏好。联合声明强调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将利好航运需求和港口吞吐量增长,但具体事项仍将等待美方“赴华讨论”,也并未给出具体数字或目标。

--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罗志恒:

最大成果是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避免了最坏情形的发生。最大进展是缓解中美贸易失衡:中国主动扩大进口,美方在贸易上的大部分诉求得到不同程度满足,有利于满足中国人民消费需求和削减美国贸易赤字,努力寻求共赢。中国扩大农产品和能源进口,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紧张,降低国内农产品和能源价格成本,提升人民福利。如果中国进口范围能够扩大到美国限制的医疗、高科技产品等领域,将有助于中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最大原则是守住了底线:中国制造2025,不拿核心利益做交换,坚决抵制遏制美国的霸权行为,为中国制造业升级赢得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单方面作出努力就能解决美国贸易赤字吗?虽然中美贸易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未解决:美国过度消费、美元霸权、美国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

中美贸易摩擦暂时缓和,为中国赢得了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一个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更长的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动中国结构转型、防化风险、改革开放、精准扶贫等事业;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导致外部环境恶化,冲击国内经济,国内货币财政政策面临重新被动转向放松的压力,日本80年代末的殷鉴不远。

--瑞银证券宏观团队:

经贸磋商妥协大致符合预期,但细节尚未公布,预计今年中美最终会通过谈判达成协议,避免发生全面的贸易战。虽然细节尚未公布,但仅靠中国增加自美农产品和能源产品进口远不足以将中美贸易顺差减少2,000亿美元。随着美国落实财政刺激方案,美国整体贸易赤字是否能够大幅降低也存在较大疑问。此外,中国将进口来源地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至美国,这将对全球贸易和多边贸易关系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也尚不清晰。

中美联合声明意味着中美双边贸易关系取得积极进展,爆发大规模贸易战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不过,还有许多细节尚未敲定,且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些核心分歧也依然存在,包括中国的产业政策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等。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取决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变动;长期而言,中美贸易协议的推进可能会加快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下降的速度(不过一季度的经常账户逆差应该只是暂时性的),并一定程度上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此外,虽然最近美国对中兴的制裁是因为其违反了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制裁协议、名义上与中美贸易摩擦无关,不过这也加剧了市场对贸易摩擦影响全球科技产业链的担忧。以上不确定性都会影响未来的中国以及相关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模式。

--国泰君安证券 宏观团队:

此次谈判是使得在贸易战这个问题上,一方退让、一方前进的“纳什均衡”局面更加清楚;超预期之处在于对于“实质性”减少美方贸易逆差达成的“规模(大)与速度(快)”。

声明中提出“为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需注意的是,没有明确规模,但具体的贸易逆差减少规模可能已经明确,我们需要推演“大量规模”后续带来的影响。

“双方就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进行了讨论,就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上述领域的贸易达成共识。”表明双方在这点上并没有非常确定性的成果。产业的竞争是在位国和新兴国遏制和反遏制争夺的主要战场。这也预示两点:在中国制造业2025等领域的关税、敏感领域投资等问题上双方仍将有摩擦;中国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与发展仍是方向。

“中美贸易战”一定程度上是中美关系的信号与表征。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的判断,不会因为此次“和解”而改变,能否跨过“修昔底德陷阱”是未来外交的核心主线之一;中美关系新周期下“外交”、“内政”的平衡更需要艺术,此次更需关注背后的战略考量。政策之变延展经济韧性,年内经济不仅能横住,关注“后翘尾”可能。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郭磊:

中美经贸磋商联合声明发布相当于第三只靴子落地,就短期看,中国增加进口满足内需是一个接近于最优的结果。联合声明意味着就短期来看,贸易摩擦有实质性的缓和;对于此次贸易摩擦来说,扩大进口是一个短期接近于最优的结果。

如果最终结果是双方对于出口互加惩罚性关税,一则会直接影响出口产业链,并通过出口产业链传递到国内经济;二则双边出口的缩减会进一步带来全球贸易环境的收缩以及全球经济的风险,最终会进一步作用于外需。从经济学角度,这一负向过程肯定是存在“乘数-加速数”效应的,不排除会引发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扩大进口对短期GDP和国内部分产业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一则进口直接转化为外部经济的需求,最终还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外部环境的稳定;二则进口品会存在结构上的“鲶鱼效应”,推动承压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对消费者也会有福利效应;三则扩大进口也有助于改善中国经常账户的长期失衡所带来的副作用。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