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的“脸色”给谁看  
来源:
2018-11-19 8:53:59
    数据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的“脸色”。中国央行11月13日公布的十月人民币新增贷款也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也罢,双双环比“腰斩”。这般“脸色”给谁看?

  虽说,十月数据处于低点有季节性因素,但其降幅之大,出乎意料——人民币贷款增加6970亿元,环比减少6830亿元,缩水幅度近五成;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288亿元,环比缩水逾六成。数据甫出,市场“失色”。信贷增量中,主要靠短贷和票据冲量。潜台词是,银行“不敢”贷,企业“不想”借。而主动融资需求的减少也释放出“经济承压加速”的信号。与之对应的是,同期的车市、楼市、股市均不同程度呈现低迷态势。

  从10月社融数据来看,非标收缩、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骤减是主因;新增地方专项债868亿元,较9月7389亿元缩幅近九成。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地方专项债额度发行完毕,细究后会发现地方政府可能不缺钱。11月7日,财政部公布《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通知》,提前将明年的1.335万亿元资金,分配给河南、四川等26个省份。另据财政部网站,10月底以来,财政部提前下达一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金额累计1.66万亿元。

  结合前十个月已发行的逾1.8万亿元专项债,地方政府可能该为怎么用好钱“犯愁”了。正如财政部方面表示,下一步,在督促各地继续做好专项债券发行的同时,将指导各地加快专项债券资金的使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早见成效。

  假如说前期的放量发行万亿专项债或有未雨绸缪防范金融风险隐患的意思,那么,现在的地方政府或许可以暂时“松”口气,有底气应对可能的经济变数了。

  再结合央行今年四次降准净投放的2.3万亿元流动性,以及再贷款和再贴现、MLF(中期借贷便利)等调节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之水不可谓不充裕,缘何没有带来相应的银行信用扩张?货币传导机制不畅通之外,是否想过“不敢贷”、“不想贷”的症结是什么?是否想过当下的经济周期环境——能否给市场主体带来合理的资本回报?又抑或在特定转轨期,企业宁愿选择“收缩”战线?毕竟,金融货币需要服务于经济活动,若实体经济活动呈“消停”或“萎缩”之势,“水”放得再多,可能也多是“做”表面文章。背后的资源错配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经济活力未被释放出来。

  当然,也有人统计,从中小企业层面看,6500万户的个体工商户中,总体有效融资需求为4万亿美元,现在缺口是1.9万亿美元。换言之,诺大的普惠金融之需求空间摆在那了。但问题在于,此一时彼一时,移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的真实融资意愿到底有多强?去产能、去杠杆之后,又有多少升级转型的新实体经济业态需要资本?这些或是未知数。

  如果说,过去40年年均增速9.5%的中国经济主要靠要素驱动,诸如资源、资本及劳动力的充分供给,那么,追求高质量、中高速发展的现在,则可能要依靠创新驱动。但创新缘于自下而上的实践,它需要包容的土壤,何不思考如何凝聚创新之心与创新之力?不仅仅是施之经济政策,可能还需要辅以非经济因素的政策?

  眼下,无独有偶的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之下,中国财政收入亦首现负增长。据财政部数据,10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27亿元,同比下降3.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3464亿元,同比下降5.1%。细观今年来的财政数据,不难发现,财政收入与税收增长几乎呈逐月下降之势。

  与之相伴的是,10月的财政收入负增长亦令财政存款增量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这同样会对社融数据产生负效应。接踵而至的思考是:为何政府收入的“减法”暂时未能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以及市场活力的“乘法”?为何货币与财政政策齐发力之下的经济好转尚不明显?

  如此看来,金融、社融数据“失色”+财政负增长意味着什么?这可能是中国经济新的阵痛时刻:经济转型(转轨)+产融升级换代+新旧动能转换+互联网新时代+内外形势生变。

  其实,不只是中国,美国亦同样面临可能的市场波动与经济调整,其隐现的信号是美国十年、一年国债利差倒挂之虞。根据线性推算,利差倒挂时点将在2019年年中,届时恐出现全球资产重估,有人甚至预测2020-2021全球市场将有大波动。

  倘若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周期波动,新兴经济体亦在所难免,何不果敢去面对?何况中国经济基本面无大恙,国际收支的韧性较强。此时,切忌政策摇摆,虽然政策也有不同时段的相机决择需求,但调整幅度过大过快,有时难免会引起市场及市场主体的困惑或不适。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国内外形势巨变,是“危”亦是“机”。此时的金融数据“脸色”或警示我们:稳中有变之下,经济规律、金融周期不可违;底线思维的前提下,惟有循序渐进,优化全要素的配置,市场化修正价格的扭曲,方能逐渐释放创新活力,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