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营销文库
文章名称   文章和内容   

谁给了洋品牌嚣张的理由?

    老油门、豆浆门扑面而来,但肯德基依然门庭若市;骨汤门人声沸腾,味千拉面却钞票照赚。在美国,老太太被咖啡烫伤,麦当劳赔付60多万美元;在中国,消费者吃到“蛆虫鸡翅”,麦当劳打发2000元了事。 
当丰田召回问题汽车,并支付给美国政府5000万美元罚款的时候,中国只有部分车主用西天取经之辛劳,方争取到赔偿:每人300元代金券。 
南橘北枳!
视品质为生命的洋品牌到中国之后,为何减弱了一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企业是“经济动物“,它追求利益最大化,骨子里有一种原始欲望,叫“就低不就高”。所以,同样是食品安全监管,如果你的标准定得比别人低,它就会钻空子。 
中国有两种情况,一个叫“中国国情”,一个叫“与国际接轨”。进入中国的洋品牌,我们没有拿“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对其严格要求,而是用“中国国情”自动降低监管标准——这种“双标准”自然给了洋品牌嚣张的理由。 
显然监管问题是核心原因。文化思维的强势、品牌DNA的先天优势,使得洋品牌在中国本来就很傲慢;再加上中国的品牌监管环境太过宽松,洋品牌的尾巴就翘得更厉害了。 
不过,在对国人崇拜洋品牌现象嗤之以鼻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正是因为国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无法让人放心,消费者不得已才转向洋品牌?没有树立起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信心,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最大的失误。为什么一碗牛肉面非要披上“美国加州”的外衣?为什么“MadeinChina”的达芬奇硬说自己“出生”于意大利?正是本土品牌不争气,国人不再相信本土品牌,最终导致了这些现象的产生。 
但是几经折腾,我们发现问题比想象中还蹊跷:每当我们经历一次品牌劫难之后,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反而会有一个提升。 
要知道,即便洋品牌有问题,其消费者也会继续相信洋品牌。如果连洋品牌都会出问题,本土品牌岂不是更糟糕?四五天才换一次的油总比地沟油要好一些;豆浆粉冲豆浆总比小工厂的劣质豆浆要强一点……“豆浆门”、“骨汤门”之后,带来的反而是洋品牌的持续升位。这到底是悲是喜?我们只能寄希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品牌事件的发生,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会逐渐理性和清晰。 
其实,洋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走下坡路的例子。 
被皇室贵族及社会名流拥戴的品牌——华伦天奴在意大利是一线品牌,但自从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它迅速地被抽去了高贵的筋骨。种种“华伦天奴”的产品充斥着城市的闹市街区,“价格低廉款式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失败的品牌管理导致其最终以撤出中国收场。 
以引领潮流、贵族风范、成功精英为品牌诉求的皮尔-卡丹,曾经风靡全中国,被人们标榜为:来自法国的世界名牌。当年,谁拥有一件皮尔-卡丹的西服,谁就拥有有钱人的高品位享受。但如今的皮尔-卡丹满大街都是,贵族气息早已经被市侩味道给淹没。 
如果人们都是贵族,反而没有了贵族。
因此,提升品质、制定合理的品牌策略是关键。本土品牌要想拉下洋人傲慢的面孔也不是没有方法。首先就是要树立品牌自信,修炼内功。加强自我监管的力度,秉承先人的优良传统,保持精益求精的工匠心,用高标准来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其次,要有完备的品牌策略,因地制宜。就像哈根达斯、星巴克,这些在国外都是非常大众化的品牌,但进入中国后定位高端,都是在走“奢侈品”的路线。哈根达斯在中国采取的完全是一个店铺式营销、星巴克主打体验式消费,这些策略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信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本土品牌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机会,冲破这种品牌乱象,真正打造出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好品牌。当然,本土品牌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升并保证自己的品质,把自己的承诺兑现了,消费者自然会买账。
本站有部分文章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并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