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者去年见到孙志刚的时候相比,他今年更显“奔波”。年后的这几个月,孙志刚已经去过加拿大、荷兰、韩国、马来西亚,8月17号还要赶赴台湾。“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出国、出境一次。”孙志刚说。
与密集出境相对应,孙志刚的博兴县国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国丰公司”)新上了两个现代农业项目:“智慧农业”和“地球村”。这两个项目的灵感,正来源于孙志刚对国外农业的持续观察和与业界人士的频繁交流。
两个项目投资2亿多元
所谓“智慧农业”,实质是将种植、养殖与生物能源进行有机结合。8月5日,记者近距离观察了国丰公司占地10亩的“智慧农业”项目。
项目在一幢2层楼上,一层是智能化猪舍,二层是西红柿无土栽培温室。楼顶是透光率95%的玻璃层,底层的猪舍可透过温室地板开出的透光口接受到光照。
猪的粪便用来生产沼气,再以沼气发电,实现LED植物生长灯补光和温室供暖,猪呼出的二氧化碳供给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氧气输向猪舍。分离沼渣后,沼液可以微滴灌的形式注入无土栽培西红柿的岩棉块中,充当有机肥。
这个去年底上马的农业项目,今年正式运营,所种第一季西红柿已采摘售罄,8月底开始下一季西红柿的种植。
养殖方面,最多时的存栏量曾达4000余头,经过前期销售,现余存量约2000头。
相比“智慧农业”,“地球村”进度要慢一些,今年上半年才开始流转土地。“地球村”项目脱胎于“韩国小渔村”休闲农业模式,孙志刚计划结合本土特色修改。“从国外看,体验式、休闲式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潮流。”他说。
目前,“智慧农业”总投资为5500万元,“地球村”的投资孙志刚预计在2亿元左右。
融资担保难仍是痼疾
虽已是地方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但农村新型经济主体的融资困局,在国丰公司身上依旧存在。
孙志刚表示,这两年金融环境波动影响较大。去年底,滨州一些县市的部分企业因互保联保等模式产生了较大金融风险,一度受到国内舆论关注,这影响到了一些银行对滨州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
记者去年采访国丰公司时了解到,孙志刚创业的200万元启动资金,是通过联保贷款方式从当地农合行筹得。去年底以来,这种把农民信用“捆绑”的模式,遭到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产生诸多信用危机,金融机构对农村联保体避之不及。
但农村经济主体融资担保难的老问题并未解决。孙志刚表示,国丰公司现有6000万元贷款余额,贷款银行包括中行、农行、齐商银行、东营银行以及当地农商行、村镇银行,贷款保证方式全部为担保。
“银行认为农业企业规模小、风险大,找农业企业担保无法获得认可,必须找规模比我们大的工业企业。”孙志刚说,“问题在于,规模大的工业企业为国丰公司担保,国丰公司却不足以为工业企业担保,对方无法获益的情况下,鲜有愿意帮忙的。”
孙志刚说,这种形势下,他只能凭借个人交情找担保企业。
贴息长期贷款或是治愈良方
5月23日,博兴农商行向国丰公司发放了80万元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滨州市首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该笔贷款的操作模式与省内其他地区类似,博兴县农业局为公司颁发700亩土地的15年期土地使用权证,国丰公司以此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并由专业评估机构评定土地使用权权属价值,银行审核通过后向公司放贷,月息7厘,比担保贷款利率优惠。
其实,土地使用权证并不好办理。国丰公司员工耿文标说,公司处于三个乡镇、街道的交汇处,流转的土地所有权分散,办证时要协调不同乡镇、街道经管站,最终因为有些分散的地块部分村集体不同意作罢,1300亩地只为700亩办了证。
这笔贷款未改变孙志刚农业贷款难的基本判断,80万元的贷款规模相比孙志刚的动辄上亿元的现代农业投资确显单薄。
在此之前,国丰公司拥有20余项专利,博兴县科技局也曾鼓励企业以专利权抵押贷款。不过,在发现专利贷款的评估费用太高,且银行为专利权抵押贷款授信额很小后,国丰公司放弃了这类尝试。
孙志刚认为,农业其实风险很小,多数农业企业垮台,是因为把精力放在跑项目、套政府补贴上,用套到的补贴投资更大的项目,申请更大的补贴。“政府需要补贴农业,但不能给钱太容易,给钱太容易企业就不把钱当钱了。”孙志刚说。
他说,政府补贴如果通过贴息贷款等形式,鼓励银行发放适合农业投资周期的长期贷款,可能更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原标题:发展现代农业的融资之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