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通缩阴影加重 倒逼价格改革深化 |
2015-1-13 |
随着2014年最后一个月的价格数据公布,市场上关于中国通缩的声音再度甚嚣尘上。
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全年CPI仅增长2%,创出2010年以来的新低,和3.5%的年度目标差距巨大;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更差,12月PPI同比萎缩3.3%,连续34个月负增长,PPI全年下降1.9%,延续下跌态势。
种种迹象显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正在增加,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将如影随形。
业界专家表示,12月份通胀低位徘徊的原因主要是总需求不强和油价下行,并且未来CPI还有下行压力,而物价处于低位正是推进价改好时机,因为在物价偏弱时推进价格,有助稳定物价,避免通缩,同时兼顾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此前,2015年1月4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宣布,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下放1项定价权限。这也是2014年11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推进价格改革以来放开和下放的首批价格。
通缩阴云笼罩中国经济
早在去年下半年,有关中国经济走向通缩的声音就开始浮出水面。而现在从相关数据来看,通缩的苗头似乎日益明显。
去年12月CPI上涨1.5%,全年上涨2%,处于一个相对低位的水平;PPI数据则同比环比齐齐下降,且降幅均有扩大。
经济学家、全球化合作论坛副秘书长、G20与新兴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佐认为,当下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下降、伴随着经济增长的缓慢,这三个要素已经显示出了通缩的可能,但从程度看,现在仍然是轻微通缩的苗头。
目前,学者和各机构普遍认为,2015年物价增幅会继续走低,通缩风险不断加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预测,2015年月度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他说,2012年下半年以来PPI持续下降,2014年11月CPI只有1.4%,2015年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因此,确实要高度警惕通货紧缩压力。
姚景源则认为,当下的通缩压力与以往不同。虽然也受到出口不足的影响,但更多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是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2014年12月物价仍在低位运行,并且PPI降幅进一步扩大,表明通缩迹象正逐渐显现: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下跌不仅影响到上游的工业品价格,也影响到相关下游的产品价格。
“2015年担忧的应该是通缩风险。虽然下半年因为翘尾因素存在CPI可能略走高,但全年整体物价不会很高。”王军称。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预计,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输入性通缩压力进一步加大。产能过剩下内需不足,PPI负增长态势将延续至2015年下半年。2015年PPI翘尾因素均小于0,但呈逐月回升趋势,预示负增长幅度可能改善。
不过,对于中国的通缩,海外媒体和投行则有些不同的声音。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David Keohane援引经济研究机构Capital Economics、野村和高盛的观点认为,“实际情况没有那么糟糕”,他们认为仅依据PPI判断,不必过于忧虑通缩。
Capital Economics认为,“在最终消费商品的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公司应该受益于投入成本下降。”而对于CPI,预期是其将在明年小幅下降。Capital Economics称,“因多数家庭和公司将从通胀率走低中获益,因此中国的所谓通缩说法是言过其实的”。
价格改革有助稳定物价
在物价处于低增长通道之时,新一轮的价格改革适时起航。从短期看,调控部门更倾向于通过推动价格改革拉升物价。
历来价格改革通常引发部分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抬升,但专家称,此轮实施的结构性改革对全局物价影响不大,并且目前物价处于低位,正是价格改革好时机。
分析认为,目前进行价格改革不会导致明显的价格上涨。因为PPI已连续34月下跌,近几年来物价都走低。虽然价格会抬升一些物价,但只是结构性改革,对全局影响不大,因而对CPI指数影响也不会太大。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对通缩风险上升的状况保持警惕。除了调整货币政策应对这一风险外,政府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加速推进要素价格改革。”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表示。
2014年1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充分考虑竞争条件和对市场、社会的影响,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目前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处于温和水平,全面深化这类产品价格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2014年11月下旬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8个文件,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下放1项定价权限。其中包括4项具备竞争条件的铁路运输价格、国内民航货运价格和部分民航客运价格、港口竞争性服务收费等交通类服务价格。
1月7日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许昆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我国将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再放开一批价格,下放一批定价权限,尽快修订政府定价目录。”
在王军看来,价格改革关系到民生,政府推进时往往比较慎重,而目前受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影响,我国正处于低通胀水平,价格改革迎来了好时期。
王军认为,虽然价格改革有一点助涨物价作用,但在目前整体物价比较疲软下,整体影响不大。并且,通过价改也有助物价跌得慢点,进而稳定物价。
据悉,2015年电力、铁路等领域价格改革都有望获得进一步推进。
政策再宽松可期 一季度降息呼声高
2015年上半年低通胀和工业通缩有可能成为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之一,但同时为政策调控提供了足够的物价空间,也让业内对2015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有了更多的期待。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称,中国政府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和货币政策调整来应对通缩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国内需求疲弱以及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持续下跌的环境之下。因此,预料中国央行在2015年第一季度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推出具有类似效果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市场经历缓慢的调整过程,新格局仍未形成,工业品价格整体低位运行态势难以改观。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工业品价格将继续走低。PPI已经连续34个月同比负增长,但这一颓势在2015年也难以改变。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是货币宽松的较好时间窗口,预计一季度可能再次降息。
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张智威在1月8日的报告中指出,德意志银行预计2015年会有比较激进的政策宽松,因财政趋紧的状况将使得中国各级政府收缩基建投资规模,这可能会使2015年一季度全国的GDP增速跌破7%大关降至6.8%的低位。
该行预计中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在今年扩张至3%,且今年央行还会进行两次降息和两次降准,首次降准将出现在一季度,而降息将出现在二季度。该行称,激进的宽松措施很有可能在3月份开始出现,因1、2月的经济活动数据或令人失望。
汇丰银行宏观分析师马晓萍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我们理解为2015年货币政策将有条件地走向宽松,因为实际利率高企要求利率水平继续下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亦称:从目前看,降准包括定向降准的力度并不够,所以还需要继续。
2015年的中国经济,是强改革为主还是稳增长至上?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广东考察时明确支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由是观照中国经济,还是要有宏观视野,不能局促于小数据。从小数据看,中国经济应该抗通缩,而且似乎也要像日本和欧洲那样,加入到货币政策宽松的大军中去。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