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豆油为何不能“高富帅”?基础油种天地宽 |
2015-4-20 |
目前食用油行业如同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中国油脂产业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而小包装油年增速达20%-30%,围观的企业看到的是行业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渴望并争取从中分一杯羹;而身处其中的企业面对行业收入的整体下滑,却有着道不尽的心酸。
基础油种要不要升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食用油品质的追求更高,油脂的健康概念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已经形成一部分固定消费人群并逐渐增加,近年来,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健康油种的消费占比的逐年增加正印证了这一点。
众多油企如同发现了新大陆,集体布局健康油种,追求高溢价。但随着2014年西王年报总收入业绩下降两成,大家更趋于理性,开始重新审视健康油种未来的市场与利润之间的平衡。
基础油种的消费占比受到健康油种冲击并产生一定分流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基于国人饮食习惯的长久积累,大豆油和菜籽油依然是市场份额第一和第二的消费油种。
老百姓最熟悉的大众化油品,是否可以通过市场再细分和产品升级,找到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这些需求又能否成为未来食用油行业的下一个金矿?
好产品该不该卖高价?
2014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已占到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二。国际廉价大豆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加之我国大豆油产品的严重同质化,使国内大豆油市场成为了价格战的主战场。消费者在如此的市场环境之下,也自然而然的将大豆油品类与廉价产品画上了等号。
事实上,国内大豆价格倒挂的现象一直存在,有好原料为什么非要去打价格战?成为了油企共同面临的困惑。
也有品牌不甘心“赔本赚吆喝”,寻求各种尝试。从福临门和金龙鱼的品牌背书,到诉求产地,再到添加维生素AE营养成分,也只能视其为品类细分市场的补充,始终无法从根本去改变其廉价油种的消费者印象。而国际领先的中链脂肪酸技术,或许也是由于品类消费认知的影响,国内企业至今无人问津。
拥有东北大豆产区优势的九三集团,近期连续推出“当季鲜选,原榨原香”的九三鲜榨大豆油和“非转国度,自然之选”的九三远东非转基因大豆油两款高端产品,试图通过提升产品本身附加值,改变部分消费者对大豆油品类的整体印象。
当然,同样的问题九三仍然无法回避,即教育市场的高昂成本。
卖油什么更重要?
从目前看,中国的大豆对外依存度一直很高。中国进口大豆占整个市场大豆供应量的85%,在国内流通市场上,90%以上的大豆油原料均为进口大豆。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产区,产量占国产大豆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因为进口大豆的影响,农民种植热情不高,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连年下滑,产量也逐年下降。
我国的食用油行业不同于普通食品行业,因为它一头捧着全国百姓的饭碗,一头拴着上亿农民的锄头。对于油脂企业来说,战略的决策,不仅仅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也关系着国计民生。
大豆油产品升级,提升其溢价能力,绝不是标新立异。因为业内人士都能看得明白,短期对于油企来说肯定会投入更高的推广成本,但对于整体产业来讲,却可以让国产优质大豆回归应有的价值,提振农民种植大豆信心和热情,从而降低大豆原料对于进口依赖。
这难道不比打价格战有意义得多?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