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种粮大户的困惑:烘干瓶颈如何破解 |
2014-12-3 |
眼前是一片金灿灿的稻田,每一穗都低垂着随风摆动,可面对唾手可得的丰收,马月坤却搓着手一筹莫展:“今天收了,明天若是下雨该怎么办?”作为安徽省霍邱县洪集镇的种粮大户,马月坤当天把全家都派上了田,同时还雇上了5个临时工一并帮忙。月底之前,他们要将最后百亩稻田收割完毕,“收不完,晒稻就来不及”。
在当地庄稼人看来,今年的天气不“给力”,阴雨伴随着降温持续盘踞。
一季稻一季麦已逐渐成为这个全国粮食标兵县的传统,然而阴雨造成的收割滞后、晾晒推迟直接打乱了稻麦交替的节奏,也增加了“烂稻”的风险。
早在3年前,马月坤毅然决然从闲杂的小生意中抽身,“归园田居”,以600元 /亩的价格流转了600多亩土地,成了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最多的一年,全家光是种粮就赚了30万元。
今年丰收季,马月坤似乎很有预见性,9月底就提前开始收割。即便如此,还是有7万斤稻子烂在了田里,“只好贱卖,一下亏了2万多元钱”。
“家家户户只要上点规模的都有农机。”在马月坤看来,收割永远不是问题,只要愿意,“久保田”一开,稻子堆成小山简直分分钟的事情。然而在“天公不作美”的时候,割下的稻子晒哪儿、送哪儿成为最棘手的难题。
全镇没有一家像样的晒场,天气一晴时常看到过往的省道上都晒满了金灿灿的稻,若是天气不晴,烘干机则成为“救命稻草”,然而这也是稀缺资源。稻中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收购价格。马月坤掂量着自己晒上的稻,“能卖上一块二、一块三就不错了”。
晒干的稻往哪里送?种粮大户们也是发愁。作为一个拥有9万亩农田,16个千亩种粮大户的洪集镇,没有一家粮食收购站。“最近的一家在曹庙镇,距此几十公里。”大户们即便千辛万苦包车将粮运到那儿,“光是排队可能就要两天”。如今的马月坤面对着收获的粮食,时间已是按秒计算,“这样我耗不起”。有些粮农干脆将水稻直接卖给了粮食经纪人,“上门直接把粮拖走,节省了不少时间”。
52岁的马月坤断断续续种了半辈子的田,在他看来,如今有了先进的农机设备,还有国家那么丰富的补贴,种粮远可以高枕无忧。然而,现状还是让他想不通:“如今,我们为何依旧指望着天,还是靠天收?”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