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我国居民食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事关国民营养健康素质。
近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与研究结果发布,揭示了近年来我国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水平和状况,为政策制定及行业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了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全国范围内共有32377名18-59岁成年居民纳入家庭烹调用油统计分析,调研结果显示:
● 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超过最高推荐量的人群比例已超过一半。
2017-2020年我国成年居民烹调油的每日平均消费量为36.23克,其中植物油为33.99克,动物油为2.17克,混合油为0.08克(动植物混合油)。
该数据低于2015年—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监测结果(烹调油每日消费量为42.7克),表明我国成年居民的烹调油消费量开始减少。
但我国居民烹调油消费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减油”迫在眉睫。
》推荐,成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为25-30克。该项调研显示,烹调油摄入量符合推荐范围的人群比例为10.37%;超过推荐范围的人群比例为50.72%,低于推荐范围的人群比例为38.91%。
本次调查发现,烹调油消费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和教育水平的降低而增加。
我国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以农村最高,大城市最低。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的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量最低。居住在大城市、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和东部地区的成年居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有更多的烹调油种类可供选择,更易接触到健康知识,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
● 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的烹调油
不同烹调油的消费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菜籽油(31.01%)、花生油(24.90%)、芝麻油(20.25%)、豆油(13.42%)、玉米油(8.49%)、葵花籽油(7.63%)、猪油(炼)(7.06%)、调和油(6.79%)。
(消费率:烹调油消费者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
与200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相比,菜籽油和猪油(炼)的消费率下降,芝麻油和花生油的消费率上升,豆油的消费量下降50%。
十多年间,芝麻油的消费率增加了近1倍,但其消费量较低,主要用作调味油;猪油(炼)从消费率第2位降至第7位,消费量也减少了约85%。
从不同亚组来看,居住在大城市、高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和东部地区的成年居民消费率最高的是花生油,而其他均为菜籽油。农村、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西部地区成年居民猪油(炼)的消费率均超过10%。
● 菜籽油、花生油和豆油是消费量最高的烹调油
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菜籽油(11.29克/天)、花生油(7.36 克/天)、豆油(4.15 克/天)、玉米油(2.74克/天)、调和油(2.34克/天)、葵花籽油(2.28克/天)、猪油(炼)(1.40克/天),除上述之外的其他烹调油消费量是4.68克/天。
(消费量:每个家庭成员每人日烹调油的消费量)
大多数成年居民消费量最高的是菜籽油,大城市、高收入水平、东部地区成年居民是花生油。
在全人群中,西部地区成年居民的菜籽油和猪油(炼)的消费量最高,分别是21.76、3.45克/天。
● 经烹调油摄入的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我国成年居民经烹调油摄入的总脂肪酸为34.55克/天,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为15.88克/天,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为12.90克/天,约占83.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为5.09克/天,仅占14.73%
青壮年组、女性、大城市、高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东部地区的成年居民经烹调油摄入的饱和脂肪酸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其动物油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
研究还发现我国成年居民烹调油的消费种类相对单一,大多数(64.33%)调查对象在调查期间仅食用一种烹调油,仅5.60%的调查对象食用3种及以上烹调油。
不同烹调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异很大,建议我国成年居民要经常更换烹调油的品种,以满足人体对不同脂肪酸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该项调查以家庭烹调用油消费情况为主,在外就餐的烹调油消费量是以在家用餐的消费量进行估计,可能存在一定量的低估;可能无法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的烹调油消费情况。
该项研究得出的结论为:
我国成年居民烹调油的消费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过多。
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收入、教育水平、地域间成年居民的烹调油消费存在显著差异,需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来降低烹调油的消费量。
相关部门要继推进减油行动,个人要学会选择烹调油,估计用油量,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