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专家解读:反式脂肪酸被“拉黑”,如何走出消费误区?
2024-1-9
    

2024年1月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王兴国教授针对热点七——反式脂肪酸被“拉黑” ,如何走出消费误区?进行了解读。



       观点一:反式脂肪酸属于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种,在食品中有天然和加工两个来源

       反式脂肪酸在食品中有天然和加工两个来源。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通过反刍动物瘤胃中细菌的生物转化形成,常存在于反刍动物(如牛、羊和骆驼)的肉和乳制品中。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一是通过植物油的部分氢化形成,二是油脂经长时间高温加工(例如植物油的精炼脱臭、长时间煎炸)形成。

       观点二:长期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危害健康,当前我国居民膳食中摄入量水平较低,风险可控

       长期过量摄入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日反式脂肪酸供能比超过膳食总能量的1%(约2.2g)。与欧美国家大量食用由部分氢化植物油制成的人造奶油、起酥油等不同,我国居民的反式脂肪大部分来自烹调油,目前我国烹调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非常低。同时,我国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植脂末等也基本上不再使用部分氢化油脂作为原料。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远低于世卫组织建议的1%限值。总体而言,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远低于欧美国家,风险可控,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

       观点三: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预包装食品反式脂肪酸标示有严格规定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的相关要求,在食品配料中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应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配料中含有以氢化油和(或)部分氢化油为主要原料的人造奶油、起酥油、植脂末和代可可脂等产品,也应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若未使用氢化油的,可由企业自行选择是否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当每100 g固体或100 mL液体预包装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0.3 g时,反式脂肪酸含量可标示为“0”,并声称“无或不含反式脂肪酸”。

       观点四:消除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是全球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乳制品、肉制品等中的天然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有些是对人体有益的,从膳食中完全消除反式脂肪酸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WHO仅建议消除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这也是全球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例如:设立国家级科研项目,针对部分氢化油脂开展其替代技术研发,针对精炼植物油开展降反技术研发,不断改进油脂和食品生产工艺,减少终端食品反式脂肪酸含量;通过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强制性减少反式脂肪酸的使用,保障消费者健康。

建议

       建议食品生产企业主动要求供应商提供所供应配料中反式脂肪酸检测值,主动监测终端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并依法依规进行标注,赋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支持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从源头端降低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

       建议消费者坚持饮食多样,注意控制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25~30g,避免使用反复加热的油烹饪或油炸食品,做到少吃油,吃好油。购买预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可尽量选择低和“零”反式脂肪酸或未标示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从而避免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