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巴彦县大豆油产业集群发展 |
2014-7-22 |
七月流火,神奇的驿马山下,一片片连片种植的大豆枝干挺拔,豆叶肥硕,豆花芬芳,这里就是素有“大豆之乡”美誉的巴彦。
近年来,巴彦大豆油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均通过了ISO和QS国家安全质量认证,大豆及大豆油相继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核,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多数厂家被315质量服务中心评为荣誉会员,八旗牌、洼兴桥牌、天晟鸿跃牌等品牌的压榨大豆油连续荣获哈尔滨市名牌产品、黑龙江省名牌产品、黑龙江省着名商标等荣誉,八旗油坊、洼兴桥小榨、永兴油厂等11家制油企业荣获“放心粮油质量诚信单位”的荣誉称号。
巴彦种植大豆的历史悠久,大豆种植面积最多时达到100万亩,是全国着名的商品大豆基地县。这里是野生大豆原产地之一,设有联合国教科文野生物种保护组织规划的保护完好的野生大豆自然保护区。作为大豆的老祖宗,野生大豆的优质基因一代代传承下来了。这里成为世界上非转基因大豆种植的一块净土。“抓一把都流油”的名谚,就是用来形容这块黑土地的肥沃。
刘宏伟是冷榨制油工艺的传承人。在巴彦,他带起了一大批采用传统物理制油工艺加工地方大豆的“油老板”。
走进八旗油坊的压榨车间,工人忙碌,机器轰鸣。工人师傅告诉我,精选过的大豆要保持在13—14个水分,水分高了,油里含水量过高,影响成品油质量;低了,油量减少,影响出油量。原料水分必须控制在13—14之间,这时压成的豆坯出油率最高,油质最好。
走近洼兴桥小榨油厂的大门,越往里走就越能够闻到一种味道,很像小时候在家里炒黄豆时嗅到的那种浓浓的香味。在一栋高大的厂房里,记者终于找到了香味的来源,就是这些被炒成八分熟的黄豆,这些黄豆再经过压榨,“毛油”就出来了。
洼兴桥小榨的总经理高薇告诉记者:“咱们这个是纯粹的物理压榨,什么都没有添加,平均每100公斤大豆只能出油近22公斤,出得少,但营养特别丰富。”
通过冷榨工艺所生产的大豆油,保留了大豆的全部天然营养成分。巴彦豆油好吃,原来秘诀就在这制作工艺上。
物理方法压榨的豆油,虽然好吃健康,但产量低成本高,再加上原来压榨的豆油烹饪时冒烟起沫,很多人都放弃了食用小榨豆油,转而选择了“大品牌”豆油。所以,在过去的好长一段时间里,小榨豆油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了。然而,刘宏伟和他的八旗油坊却认定了这种工艺,坚定信心,坚持生产,相信随着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美食的步伐的加快,加上自身不断寻求技术革新,他和他的企业终于挺过来了,还给巴彦带出了几十家同种工艺的小榨,形成了采用传统物理压榨工艺生产大豆油的产业集群。
“没有基地和农民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企业的发展。”巴彦“油老板”们这样定位着与农户的关系。为了让农户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原料供应,同时让农民得到较高的经济收益,近年来,这些公司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紧紧围绕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他们在对全县18个乡镇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先后与16个乡镇签订了基地建设合同,引领农民大力进行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消除农民的疑虑和后顾之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些公司与县农业部门配合,对基地内的所有农户均实行了“一订一保五统一”的管理模式。“一订”即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一保”即实行保护价收购;“五统一”即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农民有什么问题,打个电话就能解决。巴彦港镇大豆种植大户曹风龙告诉记者:“现在种地可省心了,种子有人供,庄稼生了病有人管,收购就在家门口,贱时还有保护价,这都是农业产业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啊!”
现在,像八旗油坊、洼兴桥小榨这样同工艺大规模的榨油厂全县有11家,年产量已经达到6000余吨。其中八旗油坊最高年加工大豆5000吨,生产低温冷榨工艺大豆油2000吨,实现产值125万元。
在巴彦县小企业工业园,一处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年加工能力5万吨、集生产加工和参观体验于一体的八旗油坊二分厂正在建设中,明年10月份将正式达产。
“下一步,我们不但要争创国家名牌产品和国家着名商标,而且要使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展望未来的发展,八旗粮油股份公司董事长刘宏伟信心百倍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