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整晒环节拖了粮安工程后腿 |
2014-8-1 |
天有不测风云,粮食产量创新高,烘干设施不能少。这是确保即将到手的粮食真正实现丰产丰收的最后关口。
常言道:“稻上场,麦进仓,黄豆扛在肩膀上”。意味着辛苦劳作数月的粮油,由丰收在望,进入丰收在握。但“豆三、麦六、菜籽隔一宿”的农谚又告诫人们:如果不能将新收获的粮食晒干扬净,把原始水分降到可以安全保管的要求,即使已经登场或进了仓囤,也会很快发热霉变。因此在丰收的粮食向规模种植大户集中的今天,谷物烘干可以说是关系到粮食能否由生产领域安全进入流通,由产品变身商品至关重要的最后关口。多年来,由于收获期间连遭阴雨,粮食生芽、发热,霉烂变质造成丰产不能丰收,或品质严重下降威胁食用安全等功亏一篑的教训都充分证明,粮食烘干对当今 “食安”、 “粮安”工程至关重要。 今年夏粮喜获丰收,面对丰产的粮食,种粮农户却紧锁双眉,又添新愁,愁的就是有粮难晒,丰产难获丰收。在7月16日《粮油市场报》头版两篇文章中,不论是江西渝水连日阴雨丰收稻谷损失大,还是江苏淮安两次降雨发生芽麦灾情,都反映了靠天吃饭的农民要真正做到颗粒归仓,都离不开粮食部门提供的整晒服务。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当地粮食部门针对全市80%以上粮田实现规模经营,粮食收获后缺场地、缺人工需要出售高水分粮的实际,投资3000多万元,添置烘干机械及相应设施,提高收购高水分粮能力。今年麦收期间,全市共烘干粮食2.55万吨,占收购总量的36%,保障了农户小麦在连续阴雨天前及时入库,有效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为丰产丰收划上圆满句号。由此可见,粮食烘干设施已不是一般的粮食干燥机具,而是保障农民劳动成果丰产丰收、保证粮企既快又好组织收购入库的“定海神针”。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传统晒场已消失殆尽,即使晴好天气,粮区也大都借助道路、桥梁,作为临时晒谷场地,不仅给过往车辆带来严重交通隐患,而且晾晒的谷物油料经车辆碾压尾气污染,除数量损失外,更使品质下降。因此,烘干设施可以说是传统晾晒方式的提档升级。
新收获谷物、油料的干燥脱水和烘干的机具设施既然如此重要,理所当然应该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呵护,比如多年来笔者一直呼吁应将一线粮库及烘干设施视作粮油作物生产基础设施的延续,应和农田基本建设、农机具购置一样享受政府补贴,粮食谷物的烘干,应和抗旱、排涝、治虫等同样得到补助。特别是烘干机具本是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公益设施,购置、养护都应纳入政府农补预算,这样才能保证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随时可以应对收获季节突发性自然灾害,这也是国家构筑“食安”、“粮安”工程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