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以“四个转变”促皖江城市带农业升级
2014-8-18
    皖江城市带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系发达,土壤肥沃,历史上就以“鱼米之乡”著称,发达的农业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米市。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新格局中,皖江城市带的农业转型升级是该区域产业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协调同步的应有之义。我们认为,要走多功能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促进皖江城市带农业升级。 皖江城市带目前农业比重持续下降,但仍然有相当规模,是安徽水稻、油菜、水产养殖和低山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但是,目前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方式高度分散化、低度组织化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抗风险能力、适应市场能力较差,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附加值低,利润率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足,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此外,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土壤养分含量急剧下降、营养严重失衡,威胁到食品安全,并且污染着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要促进皖江城市带农业升级,需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第一,从“农业为夕阳产业”的理念向“农业为朝阳产业”的理念转变。传统观念认为,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发展农业没前途,做农民没希望。要转变这种理念,建立现代化的多功能绿色农业理念,延伸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拓展农业的多样化功能。多功能绿色农业秉承绿色、环保的理念,蕴含粮食供给、就业创业、收入提升、环境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以培育特色、有机和环保农产品为目标,通过打造名牌和特色产品,提升农副产品的单位价值,延伸农业价值链,拓宽农业产业的增值空间。皖江地区城市密集,对于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优美的田园风光、切身的采摘体验、清新洁净的空气,迎合了城镇居民的需求。因而,发展都市型具有生产、休闲、体验、观光等多功能绿色农业的前景不可估量。同时,要改革农业经济体制,发展规模农业。 第二,从“重农业生产”向“重农业产业服务”转变。一是完善农业产业的科技服务。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措施,培育多主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业的生产者、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相关人员,提供高品质的农业产业化科技服务。二是重视农业产业的信息服务。搭建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发布和交流农业产业的先进生产技术、流通、加工、物流、储藏、销售等信息,实现信息供需双方的零距离;培育农机服务、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等专业服务供应商,同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提升各类涉农产业服务商的品牌价值,拓宽农业产业服务的增值空间。三是强化农业产业的金融服务。要破除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约束,通过降低贷款门槛、创新融资方式,如试点金融机构入股、涉农产业链企业联保、村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互保等,增加对涉农产业的金融支持。四是开拓农业产业的市场服务。培育和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搞活农特产品流通;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借助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打造特色、优质和名牌的农产品,提升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实现农产品的销售由低端小市场向高端大市场转变。 第三,从“大宗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 大宗农业的特点是普通、低端和低值,因而适应市场能力弱,价值链短,增值空间有限,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弱。特色农业以特色、高端和高值为特征,追求产品的差异性和高附加值。因而,皖江城市带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意义重大。具体而言,一是特色农业资源丰裕地区,可以依托资源优势,推进“一乡(镇)一品”和“一县一业”,通过税收优惠、土地租金减免等手段,吸引和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建设特色农业产业群,发挥农业的产前、产后环节的集聚效应,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二是城郊地区,可以依托区位优势,紧跟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都市型采摘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通过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延长供应时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第四,从“化学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 化学农业已经带来了土壤板结、重金属含量超标、水质下降,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必须强调,皖江区域的农业大都地处长江经济带绿色廊道,负有保护生态、植被和水源等重大功能,因此必须向有机农业转变。一是加大对有机农业的宣传与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居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绿色农业的相关概念,提升区域居民对于“有机农业”的认知;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的生产者、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等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其“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应通过税收减免、信贷支持、技术扶持等手段,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同时,通过政府补贴、技术扶持等手段,稳定农业生产者的预期收益,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有机农业”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绿色农业的发展。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