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六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回眸 |
2014-8-21 |
“种地离不开水和养分。现在,采用智能化滴灌系统,既省水、省力,又能提高产量,今年我家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5亩扩大到了100亩,也没觉得太费劲。”8月5日,六师一○五团二连职工邓红军高兴地说。
邓红军是六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一名受益人。
六师是兵团的农业大师,也是全疆最缺水的区域之一。全师耕地面积252.5万亩,种植面积198万亩,由于缺少自主流域水源,大量耕地闲置,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缺水已成为制约六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六师把争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为农业增产、职工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推进“三化”建设的重要举措。5年来,该师共争取和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98亿元,大力实施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在广袤田野上奏响了增收致富畅想曲。
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一○五团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不断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全团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8万亩。该团农业科工作人员说,自使用节水灌溉技术以来,每亩地为职工节约水费55元,提高作物产量50%,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职工100%享受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来的实惠。
六师在做好农田节水管理和输配水渠道工程性节水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的试验研究,农业节水设施现已全面推广应用并实现了精准管理、信息化控制。截至目前,六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40万亩,占总播面积的70%,全师初步实现了农业节水灌溉现代化,基本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连年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葡萄生长的关键时期,共青团农场五连技术员谢家军每天都要在连队节水灌溉自动化水资源信息监控管理中心的监控器上,仔细察看葡萄苗滴水情况。如今,通过点击计算机鼠标或者发送手机短信异地遥控,就能实现农业智能化灌溉,这在过去是职工群众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
共青团农场被确立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08年以来,该场累计投入4.81亿元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条田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建成两座总装机容量5000千瓦的大型调频加压泵站,建设滴灌首部32个,铺设地下管网374公里,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5%以上。
该场采用了全国领先的软启动变频控制系统,经测算,这种方法比现有滴灌系统节水率再次提高了约10%,比常规漫灌方式节水40%,农作物增产20%。该场五连职工潘文说:“以前给农作物浇水时,人要在地里来回跑,浇一次地需要3天,现在使用先进的智能化灌溉技术,30亩地只需要3个多小时就可以浇完了。”
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
7月25日,在芳草湖农场官地社区六连一块棉田里,职工张清海正在查看棉田的滴水情况。张清海说:“自从农场为连队新建现代化自动滴水首部系统,改造滴灌沉淀池,修建引水渠,职工种地再没有以前那么忙那么累了,过去常常一身泥土,现在到地里干活衣服比过去干净多了。”
借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契机,芳草湖农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为职工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该场投资1505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微灌工程1万亩,改良土壤1万亩。项目实施后,该场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000亩,年节水200万立方米,年增加籽棉300吨,项目区职工收入增加231万元。
高产创建,是促进作物增产、农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六师深入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高产创建质量。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六师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粮食、棉花、特色园艺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小麦单产504公斤,较2012年增长55.6%;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511.74公斤,再创全国高产纪录;马铃薯最高亩产达到5.1吨,创自治区高产纪录。奇台农场4.2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区单产达到572公斤,奇台农场和红旗农场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区单产分别达到1145公斤和955公斤,芳草湖农场、一○五团、一○六团万亩棉花高产创建示范片区平均 亩 产 皮 棉 分 别 为 165.6 公 斤、169 公 斤、165.84公斤。在现代农业要素的强劲支撑下,六师圆满完成了国家小麦、玉米、棉花万亩示范片区高产创建的任务指标。
今年,六师继续开展整连、整团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提高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比重,将农作物小面积高产创建成果推广到整连、整团,充分发挥高产条田和高产片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农作物大面积增产目标。
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7月的共青团农场,成片的棉田绿波起伏,5万亩高产麦田里麦浪波涌,丰收在望。这是该场大力实施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工程带来的喜人景象。
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机能进、物能运,这里已经成为六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共青团农场四连职工谢文武对此深有感触。谢文武说,过去连队许多农田东一块西一块的,这些年农场城镇化发展比较快,许多职工在场部买了新楼房,一些职工流转了土地进厂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在连队居住的职工越来越少,废弃的旧房屋也越来越多。“去年秋季棉花一收完,场里就对部分居民点和农田进行集中治理,我今年种植的60亩棉花地就是一块复耕地。”谢文武说。通过整治,过去土层瘠薄、高低不平、分布零散的农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连、能机耕”的标准化高效农田。“节约了成本不说,看这棉花的长势,秋后单产肯定会更高。”谢文武自信地说。
连队旧居民点布局分散,闲置地相互混杂,针对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整体效率低、住宅区脏乱差现象较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共青团农场结合城镇化发展实际,从2012年以来先后投资400余万元,有计划地对老旧居民点进行集中整治。通过集中整治连队旧居民点,新增耕地5000余亩,并完成了耕地所需的地下滴灌主管网安装。2012年以来,共青团农场还启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980.89万元,实施水利措施节水微灌9600亩,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
六师财务局农发办负责人赵犇说,六师大力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已完成土地治理项目27个,投入项目资金1.58亿元,治理面积达21万余亩;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21个,投入资金2810万元;师农口部门选项立项项目9个,投入资金1180万元。
盛夏时节,漫步在六师各团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笔直的硬质化田间干道,一片片郁郁葱葱的人工防护林,一排排整齐坚固的蔬菜大棚,随处可见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崭新面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全面推进,为六师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团场增效职工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径。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