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肯花时间和精力在家做饭的人越来越少。
买菜、洗菜、切菜、炒菜,忙活半天才做好一顿饭吃完后还得洗碗筷,因此,外出就餐成为了流行的饮食方式之一。
近日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的研究显示,外出就餐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来源:https://jandonline.org/article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学院学者分析发现,近年来,国人外出就餐的频率越来越高。
同时,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的平均身体质量指数由2004年的23.39千克/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24.26千克/平方米,这与外出就餐频率的增加是平行的。
几年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王竹进行的《北京餐馆就餐者膳食营养消费调查》,也披露了国内餐馆饭菜的营养状况。
虽然一些餐馆也提供高质量的食物,但大多数餐馆特别是快餐连锁店的膳食质量,通常低于在家烹饪的食物。
有证据表明,外出就餐摄入的食物往往能量密度、脂肪和钠含量较高,而水果、蔬菜、全谷物以及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等保护性营养素含量较低。
外出就餐时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王竹曾进行过《北京餐馆就餐者膳食营养消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下馆子吃饭每人一餐摄入的脂肪和钠,超过全天推荐的摄入量,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首先,油多盐多。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钠2200毫克),而下馆子的人一顿吃下去的钠就有2902毫克,一顿吃的量比推荐量一天还多。
其次,畜禽肉类太多。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日摄入畜禽肉类应控制在50~75克之间,而在外就餐一顿可平均吃进120克肉类,再加上水产50克以及蛋类,动物性食品摄入总量较高。
第三,主食相对较少且过精。人们下馆子更加偏爱精细制作的点心和面食,使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专家提醒,如果长期这样吃,势必导致慢性病高发。
其实,无论是想要减肥还是想要保持健康生活,在家做饭都是不错的选择!
《Public Health Nutrition》杂志上有一项研究表明:与从不做饭相比,做饭能显著降低死亡率,且频次越多,死亡风险越低。每周做饭超过5次,死亡风险降低近50%。
研究人员表示,爱做饭的人更长寿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2点:
首先,这些最经常做饭的人,生活相对而言比较健康,多数人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吃蔬果多、吃肉少,自己做饭,往往营养搭配得更好。
其次,在食物的加工过程中,幸福感得到提升,有益身心健康。
1.少盐少油才是打开健康饮食的正确方式
外出就餐与在家吃饭相比,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粗杂粮和蔬菜消费显著减少、肉类消费显著增加、油盐超标,使得肥胖、高血脂等风险增加。
在家做饭,我们可以掌握好油、盐等佐料的用量,能摄入更少热量,降低肥胖风险。
2. 健康营养且卫生
经常下馆子或者点外卖,食物量少,品类单一,营养和卫生都无法完全保证,甚至可能“病从口入”。外出就餐不用公筷的问题严重,使得幽门螺杆菌等传染病风险增加。
在家做饭,烹饪环境干净,食材新鲜丰富,可以搭配自己喜欢的食物,吃到干净卫生、健康富有营养的食物,有更高的饮食质量。
3.增加家人沟通,个人心情愉悦
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Nicole Farmer及同事开展了一项以烹饪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对于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烹饪的干预措施能帮助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准备适合自己的饮食,同时,参与者的自我效能、对于厨艺的积极态度也有所提高。
经常做饭的人在加工食物时会因为付出努力而增加了自身价值感,而且围桌吃饭的过程中能增进家人交流,心情更舒畅。
做饭虽然好处多多,但小编要提醒大家,做饭要注意厨房里的“3个不宜”。
1.不宜长时间浸泡蔬菜。
长时间的浸泡不仅会流失一些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已经切过的蔬菜,而且含有亚硝酸盐的蔬菜(如莴笋、萝卜、菠菜、芹菜等),在无氧状态下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升高。
2.不宜生、熟食共用一块菜板。
切割生食时,食物中的细菌容易残留在上面,而且部分生食中还可能会携带寄生虫卵。若此后又用于切割熟食,细菌则会以菜刀和砧板为媒介直接污染熟食。
3.注意油烟,记得开窗。
特别是喜欢制作煎炒烹炸的中式美食的家人们,别忘了使用烟点高且营养全面的牡丹籽油哦!
炒菜时一定要开油烟机,而炒完后还要让它继续工作一会,以免有残留的废气。同时,别忘了开窗。
做饭不仅是增加自信的好时机,对保持身体健康有益处。家人围桌吃饭时能也增进交流,心情更舒畅。因此,小编提倡大家“回家吃饭”。
还在等什么?赶紧走进厨房,行动起来吧~
招商联系人:林经理
联系方式:13679153275
公司官网:http://www.sxzzgym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