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局势愈发的微妙,美国等一众国家总是想通过各种手段扼住中国的咽喉,好让我们屈服在其淫威之下。
好在近年来中国的民族企业愈发努力,涌现出了如华为这样的高端科技公司弯道超车,自此不用再久居人下。不过,西方把住中国的不仅仅是科技命脉,还有食物命脉。
(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西方国家在宣扬“中国威胁论”时,总是不忘提及中国的“粮食威胁”。在他们看来,中国大陆拥有14亿之众的人口规模,庞大的粮食需求将会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短缺。
当然,这只不过是“欲加之罪”而已,实际上世界粮食产量已经多年出现了产能过剩情况,除了那些政治、军事动荡之地外,都能持续地保持粮食供应。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每年都在从海外进口大量的粮食。其中有大米、小麦这些主食产品,也有花生、大豆、玉米这些主要用于食用油加工的产品。
早在千禧年时,中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在前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占全国大豆消费总量的84.86%。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大豆生产国,每年都会向中国输送巨额的大豆。而美国对农户的补贴奇高,这导致其价格极低,所以往往我们漂洋过海进口来的大豆,远比自己农民种出来的还要便宜许多。
如此一来,食用油企业开始普遍倾向于使用进口大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每进口100万吨大豆,就会让130万农民放弃种植大豆。
你以为美国人只是控制了食用油的原料数目吗?事情绝对没有如此简单。美国的艾地盟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油籽、玉米和小麦加工企业,身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它,三分之二的收入来源于对大豆、花生及其他油籽等的加工,即把这些农产品变成食用油。
我们所熟知的金龙鱼食用油,就是这家艾地盟与新加坡郭氏集团所联合打造的益海嘉里之旗下产业。金龙鱼还有个同样出名的孪生兄弟,胡姬花。此外,艾地盟曾经联合了路易达孚与嘉吉公司还有邦吉公司联合挺进中国市场,一举收购了40多家中国食用油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外企掌握着中国食用油70%批发权,以艾地盟为代表的四大粮商,就掌控了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而谁是中国食用油沦陷的幕后黑手?总结而言就是一句话,“中国粮油乱不乱,美国说了算。”
要知道,像芯片还有系统这些尖端产品我们落后于人,不会对生命和健康造成任何影响。但是粮食和食用油,掌握在其他人手中,情况则是十分危急的。
石油掌控在中东和美国手中这也就罢了,谁让我们自身产油量少呢。但食用油绝不能如此,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完全可以摆脱外资对食用油的垄断,因此,须得未雨绸缪才是。
像艾地盟这样的大型资本企业,是毫无良心可言的。早在1993年,美国当局就因其垄断操控物价不法获利而被美国起诉,联邦调查局逮捕了其多名高官并处以其1亿美金的罚款。可想而知,对本国人民都毫无道义可言的它,对中国人民又能心慈手软到哪里?
(二)、拔寨而进,步步为营
现下中国的食用油市场,几乎全被外资掌控,那么是谁制造了中国食用油的沦陷呢?
首先,全球化的大背景。众所周知,全球化有利也有弊,而它的弊端就是这种建立在丛林法则上的信仰,提倡的所谓自由是根本不公平,不公正的,它对发展中国家极其的不友好。
它的自由竞争实际上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自由竞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由竞争,强者对弱者的自由竞争。
从表面上看,它赋予每一个国家竞争的权利,但彼此之间的发展程度不同,社会发达程度也不一样,在自由的背后其实是强者对弱者、强国对弱国的掠夺。
诚然,美国是强国,而中国并非弱国。可中国在被席卷进入全球化的时候,我们与美国是不对等的,其拥有大量资本和炒作资本以及控制期货价格的能力,而中国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在1999年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门票,美国之所以愿意松口,是因为我们与之签订了一系列的开放协议,即《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美住宅合作谅解备忘录》、《中美海关合作协定》还有《中美民用航空运输协定》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协议有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我们引进外资,可实际上它们为外资垄断中国市场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并不是那个协议的错,而是资本的错。
中国承诺将进一步加大对美国小麦、大豆、花生、玉米的进口力度,并且逐步的为其降低关税,并且对中国进口的大豆和主要粮食进行关税配额,可谓是一路绿灯。
从一方面看,这项协议,为中国入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它也让外资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入中国市场。
美国之所以要签署这项协议,是因为它通过的《新农业法》尽可能地减少了美国当局为农民提供的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既然补贴减少了,又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美国只能将这部分压力转移到外国市场。
所以,它决定用7年的时间将美国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对外出口数量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实行轮耕制度的美国,在这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因为其人口较少,领土面积广大,所以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可供动用,增产的潜力极大。
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巨大的市场,美国当然要千方百计地挤进来。当年美国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入世,就是希望中国能够松口,给美国粮食和美国粮商提供一个准入平台。
(三)、资本如洪水猛兽
其次,各种手段并购中国油企。美国粮食凭借着其巨大的竞争力,很快在中国占据了半壁江山。美国认为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中国完全可以对自家农民进行补贴,而后与美国粮食竞争;中国也完全可以再行选择粮食供应商,将美国取而代之。
所以,它下一步要做的是控制中国的食用油生产线,即直接控股中国油企。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生活环境愈来愈好,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高。伴随着的是我们对肉类产品需求的急速增长,大豆则是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这间接造成我们对大豆的需求量也开始逐步上升。
因此,无良的美国资本家们开始出招,他们的目的是直接把控整个大豆的上下游产业链。所以,以艾地盟为首的各大粮商们,开始疯狂炒作中国对大豆有巨额需求。
在我们眼中,粮食很重要,因为它们是充饥的食物。在资本家眼里,它们同样重要,因为这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黄金,其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场无声的战役就已经悄然打响。大豆和花生等食用油主要原料,价格开始飙升。眼见农作物价格上涨,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农户们,也开始跟着扩张大豆生产规模,紧随而来的是粮油压榨企业不断增多。
当然,即使我们的大豆产量不断提高,也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于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国采购团,他们以高达4300元每吨的高价购买大豆,但没有嗅到危险的来临。此时,艾地盟联合华尔街开始拉低期货价格,在2004年年初,大豆的价格暴跌到了1000元每吨。
到了当年中旬,大豆价格居然跌倒了500美分,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大豆也受到波及,价格急速下降。信心满满的大豆农户们和囤积巨额储量的食用油压榨企业,赔得惨不忍睹。
这些压榨企业在购买大豆等原材料时背负了巨额债务,它们面临三个选择,其一是低价卖出大豆;其二是将其生产成食用油,再低价卖出;其三则是做好整体出售的准备。
前两个对于企业主而言,可谓是“九死一生”,他们如果这么做了,可能一辈子都要背负巨额债务生活。此时,艾地盟和其它三家大型粮商,便找到了危机边缘的中国压榨企业,用早就备好的美元,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其收购。如此一来,中国的食用油,不论是原料还是生产线都掌控在了西方资本的手中。
如今我们想要将其剔除出去,只有一个办法,即不遗余力地扶持民族品牌,让它们具备市场竞争力,在食用油上逐步的挤压外资的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