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周(11月19日至25日),国内食用油市场延续分化走势,棕榈油跌跌不休,豆油和菜籽油相对抗跌,玉米油逆势上涨。
截至11月25日,全国一级豆油均价8455元/吨,周环比下跌143元/吨;24度棕榈油均价8455元/吨,下跌270元/吨;三级菜籽油均价10210元/吨,下跌90元/吨;一级葵花籽油报价12300元/吨,下跌50元/吨;散装一级普通花生油报价15000元/吨,持平;一级玉米原油均价8050元/吨,上涨100元/吨。
豆油:
美豆采购或增 盘面榨利改善
全球豆类市场聚焦我国大豆采购进展,11月18日至今,美国农业部先后四次发布对中国的大单销售,累计282万吨,叠加10月底至11月初我国采购的23.2万吨大豆,累计采购量超过300万吨,不过与预期的1200万吨差距较大。我国加大美豆采购力度叠加中美关系向好,市场对美豆出口前景预期乐观,美豆价格因此止跌。
南美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播种依然延迟,初期生长状况良好。部分机构下调巴西大豆产量预估100万~200万吨,但维持南美丰产的基调。巴西大豆销售压力加大,升贴水回落。
国内大豆进口成本回落,大豆盘面榨利改善,豆油成本支撑减弱,且明年一季度基差偏弱运行。随着豆棕价差修复,豆油性价比转差,现货成交放缓,豆油去库速度也随之放慢。市场观望情绪浓厚,豆油或延续窄幅震荡态势。
棕榈油:
市场跌跌不休 消化增产压力
美豆油生物柴油政策或不及预期、马棕油11月1日至20日产量环比增加等,给市场提供了新的利空,棕榈油市场继续回吐高溢价。截至11月25日,BMD棕榈油价格跌至4000林吉特/吨附近,大商所主力合约跌破8400元/吨关口,国内进口成本跌破8900元/吨。国际豆棕价差扩大至50美元/吨以上,国内豆棕现货价差接近平水,豆棕期货主力价差缩小至200元/吨左右。
棕榈油价格下跌刺激现货成交,机构数据显示,11月21日和24日棕榈油日成交量均突破3000吨,而之前成交量在1000~1300吨之间。棕榈油供需宽松局面仍未改变,截至11月21日,棕榈油商业库存66.7万吨,攀升至年内高位。在供应压力消化之前,棕榈油市场弱势难改。
菜籽油:
澳籽已经到港 油价出现松动
最早一船进口澳大利亚油菜籽已抵达我国港口,预计将于12月下旬流入市场。12月份预计有12万~13万吨澳大利亚菜籽到港,如果顺利通关压榨,加拿大菜籽进口缺失所造成的进口油菜籽短缺局面将得以扭转。
进入11月份以来,国储已进行四次菜籽油双向购销,市场成交尚可,菜籽油供应拐点预期提前。一旦供应改善预期确定,菜籽油价格将回吐升水溢价。
葵花籽油:
葵籽增产有限 油价高位震荡
因欧盟、乌克兰等国葵花籽减产,《油世界》11月报告将2025/2026年度全球葵花籽产量预估下调至5696万吨,增幅仅100万吨,较年初550万吨的增产预期大幅回落。俄罗斯葵花籽收割结束,预计葵花籽产量1700万吨,低于早先预期的1800万吨。
目前,国际市场只能等待阿根廷葵花籽增产。所以,国外工厂报价依旧高位小幅震荡,成本支撑较强。需求端,葵花籽油缺乏性价比,再加上花生油供应增加,部分需求向花生油转移,葵花籽油需求进一步萎缩,价格高位震荡。
其他油脂:
成本支撑较强 价格表现坚挺
花生油:东北花生强势带动关内价格上扬,国内统货花生米价格继续走高。产区上货量不大,农民惜售,油厂谨慎采购。山东花生油价格稳定,河南稳中回落。花生油价格偏高,终端需求欠佳,油厂订单稀少,有议价空间。花生油有价无市,价格高位支撑力度减弱,行业等待僵局突破。
玉米油:原料玉米价格上涨,玉米油企业榨利恶化,给玉米油价格提供了坚挺的成本支撑。玉米油需求恢复缓慢,油厂开机率提高,后续继续关注成本变动。机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当周,国内胚芽压榨玉米毛油产量为2.51万吨,较上周增加800吨;周度开机率为54%,上调2个百分点。周度精炼玉米油产量为3.33万吨,较上周增加531吨;周度开机率为41.9%,上调0.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