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食用油消费进入减负时代 二酯食用油风起云涌
2025-11-20
    

当食用油消费进入减负时代,“供能不囤脂”的甘油二酯食用油风起云涌,成为油脂江湖的实力新秀。


近期两则有关二酯油的动态,引起业界的关注:


一则被视为政策东风。


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专题答复人大会议建议,明确提出:甘油二酯油具有区别于传统甘油三酯油的结构和代谢特点,在食品和医药工业领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卫健委表示将推动甘油二酯健康效应研究及产业关键技术突破,适时推进甘油二酯食用油标准体系建设,并加强油脂营养健康科普与指导,引导产业实现健康发展。


另一则涉及市场监管。


据《中国消费者报》,今年10月上海市监局通报老年人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成果。某食品店向消费者口头推介二酯食用油产品,因称该产品具有“降尿酸”“防老年痴呆”“降三高”等功效,受到高额罚款的行政处罚。市监部门称,该典型案例所涉产品为预包装食品而非药品,不具备疾病治疗功能、功效。


卫健委的官方定调,无疑为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监管部门的处罚通报,则为违规宣传敲响警钟。政策与监管释放的双重信号,映射出二酯油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初代江湖”。


江湖初立,一时间群雄并起。争先者不乏老牌油脂龙头,如金龙鱼、九三、长寿花等,更多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瞄准二酯油赛道的初创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初创企业多有不同背景的投资资金进入,既有地方产业基金、风投私募,也有营销广告、网络MCN机构的身影。而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及高管很多来自医疗保健、快速消费品行业,比传统的油脂人更擅长品牌包装与流量运作。这种跨界基因,也改变了油脂界的商业玩法。


例如:油脂业内通常以“吨”位衡量实力,但其过于专业,难以破圈到消费者层面。某二酯油品牌则巧妙宣称卖出超百万瓶,另一品牌据说年销量已达到千万瓶;都非常抓眼球,显得格外硬核。


如果以二酯油常规瓶装500毫升计算,百万瓶油不到500吨,千万瓶油不足5000吨。作为对比,成熟的食用油品牌年销量动辄以万吨、十万吨、甚至百万吨计算,却很少用瓶数来突出自己的业绩。


再比如,传统食用油产品的战场在商超的货架、经销商的仓库,而新玩家们则直接在线上网店、社交媒体和线下社区开辟新战场。他们通过面向中老年的用户画像,用科普视频、达人测评和用户见证,将“供能不囤脂”的科学概念,巧妙转化为“脂肪炸弹”、“中老年用油优选”等极具诱惑力的消费主张,迅速进行市场启蒙及抢占用户心智。


然而,这套娴熟的快消打法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做大二酯油的声量与市场规模;但另一方面,对流量和增长的极致追求,也极易踩上过度营销的红线。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代谢优势”可能被夸大为“治疗三高”,“辅助作用”在宣传中被放大成“核心效果”。这不仅会受到监管处罚,更透支了行业信誉。


资本的加持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风险。追求短期高回报的资本,没有耐心等待漫长的科学循证与品牌沉淀。它们要求更快的市场渗透率和用户增长,这在无形中倒逼企业采取更激进、更具争议性的市场策略,从而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


此外,大干快上的二酯油行业已出现低价竞争、以次充好的乱象。一些缺乏核心技术的小品牌投机取巧,在普通食用油中加入少量的甘油二酯,却虚标为高含量二酯油;有的在宣传中模糊工艺,冒充高成本的酶法制备产品,以次充好。而专项检测国标尚未落地,仅靠通用植物油标准监管,难以精准识别成分掺假问题,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


二酯油产业的发展序幕才刚刚拉开,面临着从混沌走向规范的必然考验。从业人士预计,这个行业发展至成熟阶段还需要20-30年时间。眼下最需要的不是跑马圈地的速度,而是沉心炼金的耐心。唯有将根基扎于技术突破与品质坚守,二酯油才能从喧嚣的“初代江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