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食用油专题 巴西:继美国之后下一个中国粮仓
2012-10-29
    上世纪90年代始,中国的食用油已采用全球性 供应链:占据食用油市场60%份额的大豆油基本上采用进口大豆,紧接其后的棕榈油完全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剩下的新品种,橄榄油等也基本来自海外。而中国传统的食用油之一的菜子油,也随南方耕地面积减少而大量减少收成。   但在《纽约时报》的作者亚历克谢·巴辽纽沃(Alexei Barrionuevo)看来,中国的食用油价格上涨,不应仅仅看到中国东北大豆的减少产量,他说,“中国北方的旱灾甚至不是主要因素,全球性的生物燃油概念的风行一时,才是中国食用油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   亚历克谢分析,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转折点并非始于一般人所说的1996年,而是“开始得更早”,当中国人的饮食兴趣转向猪肉、家禽和一些蛋白质含量更高的食物上时,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开始剧烈增加——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的指标之一,就是大豆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植物的快速增长量。   大豆压榨后产生的豆油已经占据了中国人60%的食用油消费量,而其副产品豆粕是大型饲养行业最基本的原料之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沿海大规模发展养殖业,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进口大豆的压榨品豆粕。   中国商务部所属的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一直是负责中国大豆进出口的机构,副会长边振瑚亲历了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豆由出口到进口的转变,“中国是全世界第四位大豆生产国,大豆一开始都是出口,中国大豆出油量不够高,但是蛋白质含量高,口感好,作为豆制品的原料出口日本和韩国,很受欢迎”。   可是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大豆紧缺成为问题,“仅仅食用大豆油的需求每年就增长40万吨左右,人吃的和动物吃的都严重不够”。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依靠美国大规模提供食物,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开始逐渐取代日本,进口美国大豆和玉米的数量与日俱增。   最早进口大豆到中国的都是跨国企业,行业内简称“ABCD”几大公司,分别是ADM、嘉吉、邦、路易·达福等。按照大连商品交易所信息部部长王伟筠的观察,这些跨国企业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粮食企业,在产业结构上非常合理,也非常善于经营。“它们资本先行,先在中国合资建立榨油厂,然后直接从自己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生产基地运输原料来中国——上下游整合得非常好。”而这些跨国公司因为在中国拥有合资的压榨工厂,很早就冲破了中国的“关税壁垒”,王伟筠记得,当时中国进口的大豆贸易中,配额内的还要交40%的关税,配额之外要交200%的关税,可是这些合资企业只要交3%的关税,“后来干脆我们把关税全部定为3%,否则我们的进出口公司太吃亏了”。   这些大豆油在中国推广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障碍——90年代,中国人开始习惯购买“色拉油”,实际就是传统食用豆油的更新换代产品。   与此同时,大豆加工的另一产品豆粕在中国也打开了销路,美国大豆协会等推广能力非常强,边振瑚说:“他们派遣了大量的畜牧业、农业专家来中国,指导中国农民如何给饲养业升级换代。”他接触过的美国大豆协会聘请来的专家都有很强的专业性,能大大提高中国农产品的产量。   在这种几百年传统的跨国企业的竞争下,王伟筠说:“对于食用油行业,中国的大豆没有竞争力。”中国的大豆属于非转基因食品,单产落后于国外,加上物流等配套行业的落后,“国外大豆即使加上跨洋的长途运费,还是比中国大豆便宜,而且供应稳定,出油量高”。随着进口大豆数量的增加,“ABCD”几大跨国企业占有进口大豆量的80%,美国占据其中的最主要份额。2004年,中国农业部正式宣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取消了对进口大豆的限制,从此,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区国家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获得了永久性进口中国的保证。 (文章来源于——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http://www.gdsyyzs.com/ http://www.hxlyjx.com/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