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沿淮食用豆:价格预期难显现
2012-11-30
    本报特约分析师刘从新受上半年价格高昂影响,沿淮地区新季大豆上市后,由于豆农和部分贸易商囤积待涨的期望值偏高,产区价格于11月上旬曾出现僵持,低收农户不卖,高收市场很难承受。就在行情难以梳理之际,东北地区大豆临储价格的公布,给沿淮产区食用大豆价格提供了底部支撑。   多重影响价格欲涨有点难   近来,南方各地蔬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已出现大幅回落;肉、蛋、禽市场丰富,价格涨幅不明显。受此影响,豆制品销量平淡,欲提价或大幅增加供应量的希望受到限制。   进口大豆分销价已明显低于上月数百元,油粕价格几近跌至冰点,部分油企前期的大量囤货导致压榨亏损惨重,让食用豆市场很多经营商不敢贸然大批压仓,采购进一步放缓。   由于东北产区豆农惜售情绪较重,贸易商收购量远低于去年同期,商品豆毛粮收购价依然高于临储价格,受气侯因素影响,目前东北产区贸易商的交易量进一步下降,油企亏损日益严重,收购企业受贸易商价格影响,即便挂牌收购,也不见往日的车水马龙场面。   沿淮大豆产区豆农认为今年大豆价格会持续上扬,过高的期望加重了惜售情绪,由于豆农惜售,很多贸易商和经纪人共同参与囤积,导致价格过快上涨,切断了蛋白企业大批采购的渠道。因此,今年与去年的不同点发生了明显改变,去年同期已经有50%以上的总量被分流,今年却有70%以上的总量在产地囤积。   受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东北和沿淮产区共同惜售僵持,大批货源留在产地,部分囤积大豆已有发热劣变迹象,因此,沿淮部分贸易商已开始有所松动。受这类贸易商的报价影响,产区价格再欲上涨已感乏力。   购销僵持利润空间受打压   从11月中旬起,产地和销区大豆价格保持一致,由于市场消化转慢,产地收购量也明显减少,高收难卖、低收难买现象十分突出。按此时的收购量,价格应该小幅上涨,但因上述因素共同交织,产区价格已调整到无利润空间,市场依然打压,市场牵着产地的“鼻子”,僵持将会进一步延续。   11月下旬起,沿淮各产区的大豆收购价已无过大悬殊,河南许昌、周口、漯河、永城等地收购价回调到5000~5040元/吨,而车板报价(铁路)均在5100~5140元/吨之间。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各地均距铁路站点偏远,短运费在40~60元/吨之间,除去包装和工人费用约45元/吨,再减去电费等杂项开支,利润几乎为零。   安徽太和、涡阳现行大豆收购价在5000~5080元/吨之间,车板价受部分囤积商影响悬殊较大,在5040~5120元/吨之间,此价的出现让部分收购商无法支撑,高收低卖现象凸显;宿州、淮北等地收购价仍处高位,在5060~5100元/吨之间,但受其他地区价格影响,车板价想突破5200元/吨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利润空间低微。   由于产地商户之间价差悬殊,囤积商的报价更显优势,而囤积的货源流向市场后,质量虽稍差但价格占了优势,经销商之间的价格不均导致市场混乱,同一地区的货源在同一市场销售却出现了部分经销商有利、另一部分却亏损的情况。   市场调查显示,广东东莞市场安徽太和商品豆批发价为5380~5400元/吨,淮北5400~5440元/吨,涡阳5400~5420元/吨。其他省市如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江西南昌、赣州,湖南长沙、邯州、怀化,贵州贵阳、安顺、六盘水及福建、浙江等地农贸批发市场,运费悬殊均在40~80元/吨之间,但销售价格基本与广东东莞市场相同。近距的市场利润空间在50元/吨左右,远距的市场已出现亏损,质量好的亏损严重,质量稍差的利润空间微薄。   各地东北豆销售量和到货量都比去年同期下降,由于部分地区质量偏差,水分偏大,市场到货质量明显悬殊,销售价格在5300~5360元/吨之间,与沿淮豆相比,价差悬殊不突出,沿淮豆优势仍然偏强。   市场混乱现收现卖已无利   调查结果显示,产地目前的收购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已提高15%。今年沿淮区域大豆单产超预期提高,面积虽比去年减少近10%,但总产却比去年增加10%以上,按目前的大豆价格与玉米价格相比,亩种植效益比去年增加近20%,农民惜售是因开秤价偏高。   农民的存储和贸易商的囤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贸易商的压库风险受资金和时间的消耗,加上大豆存储不当会导致劣变,目前各区域均出现许多收购商翻晒现象,这些商户的资金多是贷款,每月每吨大豆约50元利息,价格连续两个月不涨,他们就坐卧不安。更何况目前大批豆源在农民和经纪人手中,一旦行情逆转,农民即便每斤少卖0.1元,每户也就少卖三五百元,实质上农民对市场行情是很难把握的,好东西卖不上好价也是经常出现的。   目前这些存储商已经开始警觉,因此,产区车板价与现行收购价背离也与其有很大的关联,市场的混乱将迫使产地无法维持现行价格,但产区此时收购量低得又很难让价格下跌,现收现卖已无利可图,压仓待涨的期望也很渺茫。   东北和沿淮产区的相互僵持惜售,将给后市食用豆行情带来扑朔迷离的局面,一旦农民集中出售,将导致市场很难承受,目前的挺价届时将变得脆弱,东北豆可以流入国储,而沿淮豆的去向仅仅是市场。   因此,沿淮地区大豆应在春节前趁着东北的气侯和运输条件尚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积极流向市场,各区域的挺价应适当松动,不能单纯想象在冬季南方会遇特殊气侯导致蔬菜短缺,豆制品销量提升,应从多方面考虑,东北豆临储价格将给予沿淮地区底部支撑。   东北豆到达南方各地的运输或本要高于沿淮地区近200元/吨,加上沿淮大豆的质量优势,在正常年份价格高于东北豆200元/吨,视质量和区域运输优势不同,冬季各地收购价应在5000~5040元/吨之间,或许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过高的期望受多重因素抑制,市场观望情绪进一步加重,沿淮产区豆农依然惜售,而贸易商囤积挺价意识开始松动,市场经营商和产地收购商对立,新一轮的僵持又将持续。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