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转基因之争和调和油之争 哪个吃着更放心?
2014-2-17
    每一滴食用油背后,都是一场没有油烟的加工市场战争。转基因之争,调和油之争,莫不如此。而刚刚兴起的芥花油,在欧美渐成主流,却在国内市场遭遇舆论战,小油种能否迎来春天?   谈油色变。   从公共餐桌上无处不在的地沟油,到家庭品牌桶装油里的致癌物,再到转基因油的纷争,公众陷入一片“油”豫之中。而不久前,以“放心食品”著称的台湾也曝出“九成黑心油”事件,又一次挑动了公众对于食品油安全信任的神经。   “油”伤之下,今年食品油价格也是跌跌不休,这打破了此前“只涨不落”的惯例,在一些人看来与食用油信任危机密切相关,而在专业人士看来,其背后凸显了中国食用油产能过剩与自给率不足的囚徒困境。   燃眉之“油”,亟待解题。   良“油”难辨   2013年12月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官网信息显示,福建、深圳、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继从5批共计120642.7吨进口美国玉米中,检出未经农业部批准MIR162转基因成分,已作退运处理,这又一次挑动起公众对于“转基因”食用油的敏感神经。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部一再表明,经过安全论证的转基因产品与其他传统的农产品(000061,股吧)、传统的食品一样安全。2013年6月13日,农业部批准了三种转基因大豆,从2001年至2012年,农业部已批准8个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大豆的安全证书。然而这并未能打消部分专家和公众的疑虑——至今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转基因对人体绝对没有危害。   在年末食用油这场价格战中,国内非转基因产品降价幅度较小,各有关企业在所售食用油瓶体的正面都用超大字号标出均用非转基因原料生产,以吸引顾客购买。而对于非传基因产品,只有弱弱的一行小字标注。   更让那些对转基因食品抵触的人们感到愤怒的是,近期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也被发现违规进口菜籽油,这意味着其中极有可能混入了转基因原料,而在中国食用油市场,菜籽油同大豆油一样,是两种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认为,中国有关部门制定的临时存储菜籽油的规定中,明确不允许收购进口菜籽油。而这件事情所反映的,一方面是中储粮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有不法企业利用转基因菜籽油和国产菜籽油存在差价的情况,选择投机取巧。   玉米油也与转基因关系密切,而且质量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而散装花生油高致癌物黄曲霉素超标的新闻并不鲜见。专家表示,由于散装花生油没有精加工程序,花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重金属、农残等污染也是风险之一,而且在压榨后,油中还会残留一定数量的花生肉残渣,而这些残渣遇到高温的铁祸,又极易生成另一种致癌物。而近年来备受国人追捧的“液体黄金”橄榄油,则被欧盟研究称为“最宜造假食品”,来自地中海的“特级初榨橄榄油”中,近三分之二根本不是初榨橄榄油。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食用油最乱不过“调和油”——油加油,神仙都发愁,目前调和油年销售额40亿元至50亿元,对于多数品牌而言,调和油是其盈利最好的一块市场份额。而据一名业内人士向《小康》透露,调和油之所以能够获取翻倍利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油脂中每种油脂的含量并不公开,这就具有利润操作空间,例如市场上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都不超过10%。但是冠以花生调和油的名字,价格却可以提高,总之哪种油贵就用哪种油“冠名”。   很多企业都将不公开调和油成分比例归结于“没有国家标准”,而官方的答复则是——鉴定调和油成分比例的监测手段有限。这使得调和油质量问题陷入了囚徒困境。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中储粮推出新款食用调和油,并公布了详细配方,专家表示,此举将有助于食用调和油国标的出台。 所以消费者选购时还是以天然冷榨不饱和脂肪含量多的食用油品种为前提选购为宜!http://www.gdsyyzs.com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