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粮大县的粮食安全样本(下) |
2014-2-20 |
本报记者“新春走基层”
提要
在传统种粮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日渐减小,土地流转慢慢成为一种流行的运作模式的同时,安徽省太和县的粮食贸易商十几年形成的贸易模式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顺利了。扎堆经营、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们。这个产粮大县未来将如何谋变?
大年初六,因为降雪,粮食贸易商刘磊很清闲,往年此时,他的门前会挤满售粮的小贩。
徬徨 粮食贸易商的危与机
托市收购下当地基本没有农民卖粮,因为托市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收上来的粮食销往何地,则完全是根据市场价格。低利润对刘磊这样的贸易商来说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怕的是粮食发出去了,钱却迟迟收不回来。
2月6日,大年初七,看着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而天上的雪也还在纷纷扬扬地下,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安徽省太和县倪邱镇的粮食贸易商高红菊不禁皱了皱眉头。在高红菊临街的门面房里,还堆积着5万多斤大豆,如果是在晴天,从初六开始,她家的大豆就应该发往北京或者湖南了,而那些开着三轮车下乡收粮的小贩,此时也应该活跃在粮农和她这样的粮贸商之间了。
民间力量喷发,粮贸商扎堆小镇
2004年,国家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高红菊的粮食生意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算起来已经整整10年了。依托105国道的交通优势以及产粮大县的粮源优势,在倪邱镇不到10公里的主街上,像高红菊这样常年敞开收粮的贸易商有近百家,如果算上新粮上市时期临时加入的收粮户,倪邱镇的粮食贸易商有一百二十家之多。
与高红菊只收购大豆不同,倪邱镇最大的粮食贸易商刘磊同时收购大豆和小麦。刘磊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每年6月4日前后,新麦开始上市,他也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期。在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高峰期,刘磊每天收购的小麦超过40万斤,一年的收购量在10万吨左右。每年中秋节前后则是大豆的上市高峰期,他的大豆年收购量与小麦相当。
刘磊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的倪邱镇已经成为太和县最重要的粮食集散市场,影响范围甚至辐射到周边的阜阳、界首、亳州等粮食主产区。
缺乏融资渠道,抗风险能力较差
刘磊收购上来的小麦并不在本地消化,多发往外省。前些年主要发往河南的储备库,近两年则主要发往山东。“托市收购下当地基本没有农民卖粮,因为托市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收上来的粮食销往何地,则完全是根据市场价格。”刘磊说,因为是自由流通,哪个地方价格高,他的粮食就运往哪儿。
粮食生意占用资金量较大,因此刘磊、高红菊这样的贸易商常受困于资金不足的问题。粮食收购高峰期,除了向亲戚朋友借钱,刘磊甚至还借过短期的高利贷。从2011年开始,他可以从当地的邮政储蓄银行贷一部分款,但数额较小,且手续相对繁琐。
刘磊说,做粮食生意是个辛苦活,利润很低。2013年,黄豆收购价2.65元/斤,因为本地黄豆蛋白质含量较高,多作为食品豆运至北京和湖南等地,一斤约有二分钱的利润,而小麦利润则更低,一斤只有一分钱左右。
但利润低对刘磊来说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怕的是粮食发出去了,钱却迟迟收不回来。2007年,刘磊有一笔200万元的小麦款到现在只收回了20万元。高红菊在2005年也有一车发往深圳的黄豆共计12万元,款到现在还未收回。高红菊说,在倪邱镇,像她这样粮食卖出去款项却迟迟收不回来的贸易商不在少数。
突破 粮食产业化的谋与变
种植业特别是种粮的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提高幅度小,其深层的原因是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太和县逐步探索出了“委托经营”、“企业介入”、“以租代售”、“入股经营”等新的土地流转方式。
太和县农委提供的材料显示,这个地处安徽西北部的农业大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供给地,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县总人口175.4万,农业人口152.7万,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6万亩(含复种),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播种面积占该县播种总面积的86%。现有60万亩小麦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万亩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
加快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太和县农委副主任李怀发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种植业特别是种粮的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提高幅度小,深层的原因是农业经营规模偏小。目前,该县正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8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实现大户(或公司)经营1000亩以上的有27家,500亩以上的有202家,共经营土地20多万亩。李怀发还向记者介绍说,各乡镇在土地流转现有政策基础上,还在实践中进行了创新,在鼓励农户之间通过转包、转让、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的同时,探索出“委托经营”、“企业介入”、“以租代售”、“入股经营”等新的流转方式。
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是该县粮食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太和县粮食局局长刘孟华向记者介绍说,2013年,全县粮食产业化企业完成产值18.2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01%,完成粮食订单48万亩,占全年目标的111%。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后劲
在李怀发列举的一组数字中,记者看到,太和县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超100万吨。2011年,小麦单产最高达714.6公斤,刷新安徽省小麦单产纪录;2013年,夏玉米超高产田块单产创全省最高,亩产916.64公斤。
与稳定粮食生产相对应,刘孟华介绍,太和县粮食局下属的17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正进一步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今年将重点推进8个中心库建设,完成第三批7个粮库的项目建设,新增仓容量3万吨。
李怀发向记者介绍说,这些年为了建立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增强太和县的粮食生产后劲,太和县采取了多重措施。一是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促进粮食稳产、高产、优质。2011年,整合县种子公司、县麦豆原种场,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二是积极培育粮食购销龙头企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提高粮食就地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龙头企业与粮农双赢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逐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格局。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