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七重门”掣肘黑龙江非公食品产业
2014-2-28
     食品工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非公有制食品工业也相对发达。到2013年6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全部食品工业企业1147家,国有和集体企业81家,非公有制企业1066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全部食品工业企业的92.9%;全省规模以下食品工业企业大约7000多家,全部为非公有制企业。      正是凭借自然资源优势[0.73%]、产业基础优势、政策环境优势、行业发展优势,非公有制食品工业企业已经成为全省食品工业发展的主体。遗憾的是,全省非公有制食品工业发展仍然存在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机制不灵活、竞争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些问题,制约着企业做大做强。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一项调查同时表明:在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增强的同时,黑龙江非公食品产业正遭遇“七重门”的掣肘。      产业结构层次低,链条短      调查显示,黑龙江省非公有制食品工业主要以谷物磨制、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为主,产品整体水平偏低,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技术含量较低,精深加工产品少,资源型产品、初级产品仍占主导地位。      201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食品工业谷物磨制、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三个行业共有610家企业,占规模以上非公有制食品工业的57.2%。其中,谷物磨制455家,占42.7%;饲料加工62家,占5.8%;食用植物油加工93家,占8.7%。      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黑龙江省现有非公有制食品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主要是由家族作坊式企业发展而来,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经营管理粗放、资源配置能力有限,重复盲目生产、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革新迟缓,受市场调节影响大,抵御风险能力低。      2013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食品工业只有20家大型企业、中型企业97家、小型企业907家、微型企业42家(按新的企业划型标准),占规模以上全部非公有制食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9%、9.1%、85.1%和3.9%。资产总额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15家,户均16.9亿元,10亿元以下的企业1051家,户均0.9亿元。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没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有些年份很难得到保障。      资金短缺,融资难      食品工业企业融资问题,近年来虽有一定的改善,但始终没得到彻底解决。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856家企业中,资金不足的企业有633家,占被调查企业的73.9%。其中,规模以上资金不足的企业286家,占规模以上被调查企业的73.5%;规模以下资金不足的企业347家,占规模以下被调查企业的74.3%。      调查显示,食品企业大多经营规模小、负债大,且多数为个体、私营企业,自身并无多少固定资产,靠租赁取得的厂房、设备,无法满足银行关于贷款抵押物的要求,特别是粮食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大,原料往往一季收购四季加工,流动资金占用量大、回笼慢,企业资金异常紧张,严重影响了农产品[-1.53%资金研报]的收购和扩大再生产。      生产成本上涨,亏损增加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856家企业中,有71.1%的企业受原材料上涨影响,其中,规模以上有282家企业受原材料上涨影响,占规模以上被调查企业的72.5%;规模以下有327家企业受原材料上涨影响,占规模以下被调查企业的70.0%。201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食品工业企业有129家亏损,亏损额6.6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家和0.8亿元。被调查的规模以下非公有制食品工业467家企业有83家亏损,亏损额0.3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3家和0.2亿元。企业加工生产中的原材料、土地、能源、劳动力等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下滑。      科技力量薄弱,人才匮乏      黑龙江省非公有制食品工业企业研发力量短缺,大型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小微型企业基本无研发机构,科技人员少,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松散,缺乏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许多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企业不能达产达效,造成资源浪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856家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124家,占被调查企业的14.5%;人才短缺的企业有25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29.4%。      监管、配套服务跟不上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国家尚未建立食品工业发展扶持政策,在食品工业发展上,各地都是比照非公经济、民营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方面围绕金融、财税制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对食品工业企业扶持力度不够。二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食品监管分别由农业、工商、质检、食品和药品等部门分段负责,在管理上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三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有力的调控机制和手段,社会化食品安全质检服务机构不健全,难以满足食品加工企业多样化需求。个别市(地)检测机构不健全,部分县(区、市)还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机构,原料直接进厂,企业自行验收,无法保障原料的质量,与农户收贮交易矛盾时有发生。      资源开发缺乏科学性      黑龙江省发展食品工业有许多比较优势,但在开发和利用上,缺少中长期规划和有序引导,缺少区域和行业的发展规划,管理和监管不到位,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非公有制食品工业企业存在同一资源过度无序开发,总体利用不够,造成一些宝贵资源严重浪费;二是同业的企业产品结构趋同,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生产,互相争资源、争市场。      针对上述问题,黑龙江省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日前给出了具体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破企业融资难困境;四是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快科技创新,拓展食品加工产业链;六是规范行业行为,增强食品工业发展后劲。      据了解,在日前出台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中,以上建议很多已被采纳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