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化同步”中应提振粮食生产正能量 |
2014-3-12 |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四化同步"发展,对于长期处于弱势的我国农业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可以预见,亿万农村居民将在"四化同步"中走上富裕富强的道路,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享受到与城市人一样的社会公共服务,我国的城乡一体化也在"四化同步"中成为现实。
从地区经济学意义上来讲,"四化同步"的突出特点,是经济效益持续、大幅度提高,地区发展活力增强。但是,对于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粮食生产来讲,很容易在"四化同步"中被忽视。这不仅仅因为粮食生产直接效益低,更为重要的是即使通过加工,提升附加值后,粮食生产、加工的综合经济效益仍然没有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现代工业等的经济效益可观。
据有关方面调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贡献越大义务越多"的困境让地方政府用在"钱袋子"上的精力超过了"米袋子".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越来越向粮食主产区集中,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总量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近十年来,全国粮食增量91%来自13个粮食主产省,这13个粮食主产省能调出粮食的只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江西和安徽6个省。除了辽宁、江苏等3个沿海省外,其余10个主产省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8%,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7%,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粮食主产省人均财政支出613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
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国,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获得了"十连丰"的不凡业绩,但是,人多耕地少、基础设施不牢、资源缺乏、自然灾害等问题,仍然困扰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在"四化同步"格局下,粮食生产"边缘化"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下,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四化同步"中应提振粮食生产的正能量。
规划要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方式,"四化同步"需要进行全新的规划。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地方在作"四化同步"规划时,重工业,轻农业;重加工业,轻种植业;重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轻经济效益低的产业。这种局面导致"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有加重发展态势。
不同于其它产品的生产,粮食生产的特性,决定了保持一定的粮食产量,必须保证一定的粮田面积。对于我国来说,满足国内口粮自给,必须保持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动摇。
目前,中国耕地保有量为18.18亿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根据联合国耕地警戒线标准,当人均耕地少于0.8亩时,会发生生存危机,目前中国2000个左右的县中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按照未来"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到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用地3万平方公里(即4500万亩),减少的粮食产量不低于2000万吨。如果耕地下降到18亿亩以下,加上土壤污染、自然灾害等因素,粮食总产很可能下降至50000万吨。届时中国需要8000-10000万吨的粮食进口量,占到目前全球粮食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保粮田,就是保障国家安全,各地都有保护粮田的责任和义务。在制作"四化同步"规划时,要将保证基本农田作为首要的保护对象。无论任何理由,不论有多高的经济效益,都不能碰耕地"红线".国家和有关部门在审定各地"四化同步"规划时,也要将保持耕地"红线"作为"高压线",谁碰都不行。否则,规划一律不批准。对于突破耕地"红线"的地方,要严厉追究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
生产要引导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化同步"时代,高产高效需要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只有集约化、规模化,才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相同的单位面积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最佳效益。
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一家一户生产,过于分散。我国有2.6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7.5亩。即使按照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水平,亩均年收入1000元计算,平均每户农民种植粮食的年收入仅有7500多元,不到2013年全国农民工3个月的平均工资(月平均2609元)。在我国2.6亿农户中,60%至80%属于自给生存型,而平常人们所吃的商品粮依靠的是20%至40%的经营主体。提高商品化农产品的供给率,提高种粮收入,调动种粮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从世界各国以及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践看,集约化、规模化是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种植几亩粮食效益低,如果扩大面积,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就提高了。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当前工农就业收益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100-120亩,就有规模效益。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个。
应当说,我国的土地流转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与"四化同步"的发展相比,还需要加大力度。今后,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强大引导,鼓励耕地向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通过耕地的集约化、规模化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
在耕地流转过程中,要注意耕地"非粮化"倾向。要采取措施,促使流转的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种植粮食作物。
政策要向粮食生产集中区倾斜
我国绝大多数粮食来自粮食主产区,支持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牛鼻子".
多年的实践证明,提高种粮收入,仅靠提高粮价是不行的。粮价是百价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一国不能一味地靠提高粮价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否则,不仅达不到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内自给的目标,还可能导致物价失控,进口激增等诸多负效应。
调动主产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就要改变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因此,要在政策上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中央要加大财政向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主产区,工业发展相对较弱,如果没有适度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就不可能年复一年地维持下去。长期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粮食产能的下降。因此,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逐渐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调动主产区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要逐年提高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作为目前我国调动生产者种粮积极性的一种措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要逐年提高,并督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切实将政策的好处给粮食生产者。
从长远来看,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需要改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作出了探索重要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决定。有关部门在部分地方、部分品种试点的基础上,要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利用价值规律调节粮食生产。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粮食生产的至关重要平台,在各地建设、维护的同时,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无论是对现有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还是从更高标准的改造,都需要大量的、持续不断的投入。这些成千万、上亿元的投入,民间和地方单独都难以承担。因此,国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大投入,逐步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的坚固设施。
粮食生产不易,粮食产后损失也不容忽视。据专家测算,我国粮食的产后损失在8%—10%左右,每年多达上千亿斤。减少产后损失,就等于增加粮食供给。因此,国家应在帮助粮食生产者建设晒场、购置烘干机、建设储粮设施、发展散粮物流等方面给予支持。
科技要加大研发和普及的力度
现代农业生产已经进入的科技的时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达到54.2%.
我国之所以获得粮食生产"十连丰",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201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1951.4千公顷(167927.1万亩),比2012年增加746.8千公顷(1120.2万亩),增长0.7%;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76.8公斤/公顷(358.5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75公斤/公顷(5公斤/亩),提高1.4%;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12038.7亿斤),比2012年增加1235.6万吨(247.1亿斤),增长2.1%.可见,在粮食种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保持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的至关重要因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科技是关键。
良种的研发和推广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首要因素。如果没有袁隆平的超级稻,我国的粮食产量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因此,国家要鼓励和支持粮食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以良种的更新和普及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
良法种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环节。过去我们曾经依靠化肥、农药使粮食产量得到异乎寻常的提高,但是,带来的后果是惨痛的。我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1/3以上。过量施用化肥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魔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不断研究新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如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精良播种等生产方法,大力推广机耕、机种、机收等现代生产方式,利用物联网发展智慧农业等高新技术,使粮食生产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