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约谈”食用油巨头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2012-4-17
    针对益海嘉里和中粮旗下的两大花生油、菜籽油品牌金龙鱼和福临门涨价,国家发改委日前约谈相关企业,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涨价要限制在一定时间或范围内,避免大起大落,甚至跟风涨价。对于约谈,舆论或媒体多有微词,认为起不了根本作用,甚至有的认为是多此一举。   其实不然,当前粮油终端销售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价值规律在起作用,但是由于国内粮油价格形成的复杂性,既有生产成本、流通成本支撑,还有国际市场的左右,国际粮价或石油价格变化的传导性,热钱或游资也时常骚扰粮油价格,再加上粮油价格是百价之基,少有风吹草动,就牵制CPI,有时粮油价格背离价值,不规律、反季节性,必须综合运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配置粮油市场资源,加强调控不动摇,缺一不可。   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要认真总结汲取,2009——2010年粮油市场可谓“异彩纷呈”,多家收购主体竞相入市抢购粮食,调控手段缺失或不到位,导致粮油市场价格蹿升,无序流通,通胀预期加大,也影响了其他产品价格稳定。1997年粮食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过分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粮食市场价格应托无力托起,结果造成大量压库,财政重新背上包袱。   国内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曾有人讲,当前粮价不是由供求关系来形成,诚然我国粮价,特别是食用油价格,受国际国内两种市场资源和定价左右,但是我国粮价在政策性干预和自然禀赋的双重影响下,粮价走势始终波澜不惊,粮价作为百价之基,稳中有进,国家的宏观调控须臾不离开是重要因素,这是国情和粮情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体制下,粮价形成的主导形式仍然是市场供求,要切实遵循价值规律这一颠扑不破的市场经济法则。面对特殊的国情和粮食的金融属性,以及生产弱质性和消费的刚性,不能期望用单一手段再来解决粮油市场和价格问题。要多管齐下,共同作用;市场为主,调控辅之,确保粮油价格既不大涨也不大跌。   粮食最低价收购、临时储备收购、定向销售、约谈等等都是宏观调控手段,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当前应对粮价的有效做法是:其一建立大粮食、大流通圈,破除农业、粮食等农口部门各管一摊,互不衔接的状况,国有粮食企业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建议将中储粮企业与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业务上形成一体,开展最低收购价收购和市场收购。其二加大地方储备粮油的规模,调节粮价。目前省以下地方储备粮一般储备规模不足,不符合宏观调控要求,也不利于市场粮价的调节。建议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通过收储和轮换,共同参与收购,用收购来促进生产。其三改变目前粮食补贴形式,由种粮补贴过渡为卖粮补贴。   要审慎理性看待当前国内粮油价格的上升。粮油涨价是发展的必然,在过去的30年,农产品的剪刀差、农业劳动力低价转入工业和城市、资源被工业和城市所垄断,成就了一个低价时代,随着石油等能源价格的国际性价格上涨,种粮物化成本增加,加之国际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或下降,输入性通胀,游资的介入,农产品必然发生涨价,中国概莫能外。农产品价格逐步上扬,特别是粮油价格,是价格回归价值,是工业反哺农业,不值得大惊小怪,应在确保宏观调控可控性的前提下,逐步缩小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小步快走地提高粮价实属上策。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