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沟油背后:中国食用油安全危机四伏 |
2012-5-3 |
地沟油产业并没有因为媒体的报道、公众的指责而偃旗息鼓,却似乎愈加蓬勃,并在制作工艺上“推陈出新”。近期,浙江省公安机关与兄弟省市警方联合行动,侦破两起制售“新型地沟油”案件,其中一家制油厂位于安徽省宿州市。一位民警对炼油现场的描述是:“一想起来就忍不住犯恶心。”
与以往查获的“泔水油”提炼作坊不同,警方在现场没有发现泔水,只有成堆的油脂块。金华市江南公安分局治安大队负责人说,这些油脂来源主要由屠宰场的废弃物压榨而成,有猪、牛、羊屠宰后内脏的一些膈膜,有猪皮、牛皮、羊皮上刮下的碎末,还有一些是时间存放长了不能吃的变质动物内脏。
这并不是近期食用油行业爆出的唯一丑闻,就在几天前,爆出广州市白云区一厂家生产的花生油,检测出了黄曲霉毒素B1。该种毒素被划定为最毒的1类致癌物,毒性比砒霜大68倍。食用后最严重的可引起肝癌、急性中毒或死亡。结合前一段时间爆出的金浩茶油致癌丑闻,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食用油安全不容乐观,就像其他食品行业一样。
其实,中国食用油行业面临的危机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4月底食用油企曾掀起一轮涨价风潮,福临门、金龙鱼等品牌均提高了旗下部分桶装食用油价格。业内人士介绍,食用油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是导致此次涨价的主要原因,今年南美大豆歉收,美国农业部预计美国种植面积下降,从而推动国际油脂油料价格上涨。
国际大豆减产竟然能影响到中国的食用油价格?或许在有些人的印象中,中国不仅是大豆的原产国,还是一个出口国,根本不需要进口大豆。但很遗憾,那是十年前的往事了。我国早就从大豆的出口大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70%以上的大豆需要进口。由于大豆是榨油的重要原料,中国本土大豆种植的沦陷,给中国食用油行业带来了重大风险。
目前中国进口大豆的主要来源地是美国,美国拥有定价权,一旦美国削减产量或者提高价格,中国食用油价格必然上涨。随着奥巴马新能源计划的开展,在美国环境保护局新的再生能源标准计划里,包括了大豆柴油生产计划。美国农业部部长汤姆·维尔萨克之前表示,美国政府计划到2012年生产37.85亿升大豆生物燃料,这势必加剧中国的大豆短缺危机。去年11月份,曾有报道称黑龙江省8成以上油脂生产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原因是缺乏原料——大豆。无豆自然无油,产业链下游的食用油已经严重依赖进口,依存度超过60%以上。
除了榨油原料——大豆被控制,更糟糕的是下游的油脂压榨产业也被外资所控制。“中国食用油70%的批发权掌控在外企手中,仅ADM等四大国际粮商就掌控了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20多年研究流通渠道的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谢秉臻介绍,占食用油市场60%份额的金龙鱼100%是外资,连中国最大花生油供应商鲁花的总代理权也在外企手里。
郎咸平曾说:“你们炒菜用的油金龙鱼、鲁花、福临门统统都是外资,中国的粮油价格和供需是无关的,而是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决定的。当他们想拉抬中国粮油价格的时候,他们就去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猛拉抬大豆期货,因此中国粮油的价格就会上升。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