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查出万余瓶问题食用油 |
2012-6-13 |
不论是食用油生产企业还是市场上流通的食用油,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都有严格的监督制度。那么东莞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我们外出就餐安全吗?
记者就上述问题分别采访了市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局。政府职能部门对本土食用油生产企业以及市场流通的各类食用油均有严格的监督,不过相关的数据仍令我们对食用油的安全问题产生担忧。
本土油企抽检合格率为83.7%
根据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同,东莞市质监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因此只要是东莞的食用油加工企业,都在市质监局的监督范围内。
在市场上流通的各类食用油,种类繁多,质监部门表示,我国对“食用油”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准入制度,没有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不得生产“食用油”。目前我市生产食用油的获证企业41家。
这些企业主要以生产“食用调和油”为主,也有生产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及棕榈油的厂家。
今年第一季度,质监部门共抽样检验41家企业的43批次食用植物油,合格率为83.7%。其中标签不合格4批次,主要是标注不规范,有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产品内在质量合格率为93%;另外有3批次产品为“色泽”等指标不合格,主要原因是进货把关不严导致使用了不合格的原材料。
“三打”端掉3个假冒食用油窝点
尽管本土获证油企全部在质监部门的监督范围,但是仍有不少非法加工作坊存在。
在今年的“三打”行动中,市质监局根据举报,经前期摸查跟踪,初步确定东莞市黄江镇一食用油生产企业及两个食用油生产窝点涉嫌生产假冒食用油。5月9日凌晨,工作人员兵分三路对这3个食用油生产场所进行夜间突击检查,共查获正在生产和出厂销售的涉嫌假冒食用油11150瓶。
工作人员从正准备发货的货车上查获该公司生产的标称“东莞市回家吃食品有限公司”、“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大海食品厂”和“揭东县新骏伟食用油有限公司”等厂名的食用油4211瓶,共32批次,该厂涉嫌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生产有严重质量问题的食用油。
行动中,执法人员还在黄江镇内一出租屋发现了两个无牌无证食用油贮藏窝点,现场共发现标称“金龙鱼”的不同规格的食用油3456瓶,标称其他厂名厂址如“东莞市赐旺食品有限公司”、“东莞市得发食品厂”等食用油共3043瓶,“金龙鱼”、“鹰唛”包装纸箱、标贴纸一批。
执法人员介绍,近期市质监局在“三打”工作中查处的企业存在的问题有几种类别,分别是:标签弄虚作假,用“调和油”冒充花生油;生产不合格的食用油;净含量与标注不相符,短斤缺两;假冒厂名厂址等。
暂未发现“地沟油”流入食用油企业
质监部门主要对本土生产加工的食用油进行监督,但是“地沟油”的生产,却并不在质监部门的监管范围。
《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同时,按照国务院分工,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地沟油”是指餐厨垃圾等废弃回收油脂,即使经过加工提炼也绝对不得用于食用或加工食品。因此,“地沟油”既不是食品,也不能用于食品生产加工。
质监部门表示,截至目前,在对我市食用油生产企业的检查中,并没有发现“地沟油”流入我市食用油生产企业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10月13日,东莞市政府就下发了《东莞市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工作方案》,从当年的10月15日起展开对“地沟油”为时两个月的集中整治行动。
专业人士介绍,“地沟油”的源头主要是餐厨废弃物的非法处置,不过这一块到底由谁来监管,仍未有明确答案。今年东莞市卫生部门将联同城管、环保等相关部门进行全面调研,针对餐厨废弃物的管理出台相关的办法。目前《东莞市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再次征求意见已经截止,近期或将出台。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