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农业保险助粮农 |
2012-7-17 |
巨额农业保险减轻麦农损失
在我国南方冬小麦产区,每到小麦收获的5月中下旬就遇到阴雨天气。雨量小且短暂的时候,小麦尚能够正常收割;但遇到连阴雨天气,尤其是收割期间,哪怕仅仅四五天的时间,就足以导致小麦发芽、赤霉病爆发。
按照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发芽小麦和赤霉病小麦均不能作为国家规定的标准品收购。对于这些小麦,农民只能低价出售。农民辛辛苦苦大半年的劳动成果,收获的是增产不能增收。
如何帮助农民规避自然灾害风险?最近,从安徽省财政厅传出消息,去冬今春以来,安徽省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保险服务网络作用,积极展业承保,引导广大农户、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愿投保小麦保险。据统计,全省累计承保小麦4038万亩,为637万次农户提供107.5亿元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今年4月以来,安徽省沿淮及其以南地区发生小麦赤霉病,部分地区灾情较重。各地向保险经办机构报损小麦受灾面积810万亩,小麦估损金额约4亿元。截至7月8日,保险经办机构定损受灾面积646万亩,保险赔款3.2亿元,资金将于7月底前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到受灾农户。安徽省财政厅的作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巨额农业保险让农民减轻心理负担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靠天收”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避免。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比较低,抗灾能力差的情况下,农民生产粮食可谓是“胆战心惊”。
播种前担心“年成”。在我国不少地方农民种植粮食的品种,比如小麦,一家一户不只是种植一个品种,而是种植2-5个以上的品种。问其缘由,很简单:“碰年成”。不管天气怎么样,总有一个品种的收成好一点。这种心理状况,实际上反映了农民对未来种植粮食生产的担心。粮食生产的不仅周期长,而且投入大,如果年成不好,将无法获得预期的效益。因此,是种植粮食,还是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其它农作物,农民在粮食播种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年成”。
生长中担心“收成”。粮食生产的较长周期,小麦一般在七八个月,稻谷在4个多月左右的时间。在粮食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不时遭到风雨雪霜、干旱、冰雹、病虫害等的威胁。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对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对于局部性、突发性的灾害天气,还是防不及防。所以,农民在粮食生长中,始终处于焦虑状态。
收获时担心“收不成”。粮食作物收获的季节性,对天气条件的要求很特别。无论是小麦,还是稻谷,抑或是玉米等,都无一例外地要求天气晴好。否则,即使长势再好,只要连阴雨袭击,小麦发芽、稻谷沤黄、玉米霉变。农民担心临到粮食收获季节不能“颗粒归仓”,劳而少获,甚至劳而无获。
巨额农业保险分担了种粮农民损失
在种粮经济效益低于经济作物效益,种粮收入低于外出务工经商收入的格局下,如果农民出售粮食的收入达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反而因灾害造成损失,或者减收,或者收不抵支,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难以承受巨额损失。虽然现阶段国家鼓励农民承包的耕地可以自愿、依法、有偿合理流转,但是大多数农户种植粮食还是分散进行的。三五亩地,亩平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比如今年湖北省、河南省南部、江苏省、安徽省等部分地方的小麦发芽、赤霉病等,导致20%至30%的小麦不完善粒超标,每市斤售价比最低收购价低近0.10元。灾害造成的减产,加上售价低廉,不少农民连生产成本都难以收回。显然,在大的自然灾害目前,农民无力承受。
国家放宽小麦质量标准操作难。作为特殊商品的粮食,因天气因素导致的损失,应当讲由农民承受是不公正的。国家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就应当考虑粮食的生产风险。因此,当农民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风险时,国家理应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对于局部地方出现的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有的时候反映很及时,如2009年我国南方数省小麦大面积发芽,国家及时出台了将最低收购价小麦不完善粒放宽到20%的政策。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部门之间的协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等到调整政策推出时,为时已晚。
以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巨额农业损失符合经济法则。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背景下,我们要逐步学会运用市场法则来解决经济问题。国家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是必要和必须,并且逐年应当加大。但是,对于生产风险的补偿,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此方面,就要运用市场机制,让保险机构发挥作用。当然,国家对农业保险机构要进行适当的补贴。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关心与市场补偿机制有机结合,产生多赢效益。
巨额农业保险有利于农民恢复生产
粮食生产的脆弱性,决定了不但要有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更需要有遇到灾害恢复生产的能力机制。巨额农业保险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机制。
一定的利润是粮食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商品经济时代,生产者追求利润,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比较效益比较低的粮食商品,生产者如果不能够获得再生产所必须的利润,延续生存只能是“天方夜谭”。巨额农业保险的实行,给了粮食生产者获取基本利润的保障。因而,再生产才有继续的可能性。
巨额农业保险增强了农民生产粮食的信心。不论从事任何工作,有信心,才有决心,有决心,才可能有成就。粮食生产者同样如此。如果生产粮食信心没有保障,他们断然不会尽心尽力精耕细作。有了巨额农业保险的支撑,农民就有了“底气”,就可能放心从事粮食生产。
及时的巨额农业保险赔付促进了粮食生产恢复。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粮食生产的投入的及时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再生产资金不能够及时到位,就可能错过生产季节。巨额农业保险的及时赔付,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又解了农民的燃眉之急。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