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新闻 粮食“九连增”背后的政策身影 |
2012-10-26 |
日前,农业部传来好消息,今年秋粮面积增加,长势均衡,穗数、粒重等产量要素看好,如果南方晚稻地区近期不发生严重寒露风,秋粮将继续增产,全年粮食有望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粮食总产缘何能够实现“九连增”,其中政策与投入起到怎样的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记者:今年粮食生产在高起点、高基数上,克服了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以及成本增加、国际市场波动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稳定发展。请您谈谈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宋洪远: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八连增”,如今,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有望实现连续第九年增产,这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对于保增长、控物价、调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全国粮食生产好形势实属来之不易。归纳起来,是政策与投入、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行政推动等多种要素聚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首要的,还是政策与投入。
记者:具体来说,政策与投入因素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是如何发力的?
宋洪远: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撑。从2003年中央财政两千多亿元的“三农”支出,到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8年增长了4倍,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安排为12287亿元,比2011年又增加了1868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确保了这些年我国在“三农”投入方面达到“总量稳步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总体要求。
在大幅度增加投入的同时,今年中央财政着重加强执行管理,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及时调整和增加安排救灾和扶持农业生产支出。粮食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释放了强烈的积极信号。针对今年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及时出台了“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良法补助政策,指向明确、针对性非常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增强了这些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动力。
记者:针对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加大了防灾增产技术补助力度,请问今年出台了哪些技术补助政策,目前实施成效如何?
宋洪远:今年中央财政先后两次拨付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资金共计33.15亿元,对小麦“一喷三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抗旱“坐水种”、南方早稻集中育秧、“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和西南玉米覆膜种植等六项关键技术予以补助。政策之多、力度和含金量之大、针对性和时效性之强,历年少有。
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夺取今年粮食丰收的坚定决心。今年出台小麦“一喷三防”等六项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政策,突出以科技为核心支持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主动抗灾避灾能力,而且可以集成推广先进实用增产技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记者:实现“九连增”之后,总产量增加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今后稳定粮食生产,我们还需在政策层面进行哪些调整和完善?
宋洪远:去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今年比上年又增加1868亿元,这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要继续把“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位置的决心,从各方面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大好形势。尽管我们创造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奇迹,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包括粮食生产还是处在紧平衡这样一种状态,基础还不稳固,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要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宏伟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这些年来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包括价格政策、补贴政策等,而且要进一步强化这些政策,补贴的总量应当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相关文章:“水”如何成为全国粮食“九连增”的“功臣”?(新华网)
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农业部10月23日宣布,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记者近日随水利部组织的“兴水利保丰收”中央媒体记者采访团赴黑龙江、湖北、安徽,深入田间地头看秋粮、问收成。行走在硕果累累的大江南北,伴随着一台台收割机的“吞吐”,一幅金色的丰收画卷跃然眼前。
“有收无收在于水”。今年我国粮食再次获得大丰收,在实现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是快速发展的农田水利设施为亿万农民旱涝保收撑起一把把保护伞,是广大水利工作者用贴心的服务让粮食持续增产增收成为现实。
抗旱保粮——水利工程彰显兴利减灾巨大作用
潘祥树是湖北省随州市万福店乡凤凰山村的水稻种植大户。“今年4月到8月一直天旱,插秧的时候一滴雨没下。”他说,“要是在过去肯定又是灾年,现在即便受旱,渠里有水,塘里有水,庄稼随时能浇水,种田人心里吃了定心丸,种啥也都能丰收。”
今年的粮食丰收来之不易。去冬以来,我国一些地区降雨偏少,特别是黄淮大部降雨偏少,部分耕地出现了无法播种、出苗不齐或苗小苗弱的现象,旱情高峰期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到8142万亩。
抗大旱、保丰收,上下齐心,共同努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旱工作。中央领导对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部署抗旱工作。国家防总、水利部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主持召开会商会,对抗旱工作及时做出部署。国家防总密切监视旱情发展变化,先后派出16个工作组深入云南、四川、湖北等重旱地区协助指导抗旱工作,科学调度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小浪底等骨干水利工程,有效蓄洪滞洪削峰错峰,实现防洪减灾与抗旱供水的共赢。并先后协调财政部下达中央抗旱经费8.2亿元,支持旱区开展抗旱工作。
旱区各地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抗旱保种、抗旱保苗。黑龙江省抓住春耕前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打井修塘、架设临时泵站等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保证春灌用水。湖北省及时组织抗旱水源摸底调查,并协调邻省,跨省提引水库水源,提前储备抗旱水源。安徽省把调配水源、加大供给作为抗旱灌溉的重点,各大灌区强化引、提、抽等措施,加大供水力度。在淠史杭史河灌区抗旱紧张时期,通过动用梅山水库部分死库容进行灌溉,保障受旱农作物得到及时浇灌。
有无工程两个样。越是大旱,水利工程的兴利减灾作用越明显。为应对今年旱情的困扰,多年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和灌区,以及水窖、水池、泵站、塘坝、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库、塘坝等超前蓄水,灌区、泵站、调水工程等开足马力,为抗旱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水利工程的巨大兴利减灾作用: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抗旱浇地2亿亩次,确保了夏粮连续九年丰收,为夺取全国粮食“九连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家防总监测,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水利工程蓄水总量比多年同期偏多或持平,蓄水情况总体较好,预计今年冬麦主产区大部秋播和南方秋冬种用水有保障。
夯实基础——大兴农田水利强壮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秋收正忙,在安徽省六安市,新一轮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已经掀起高潮,病险水库加固、干渠清淤整治、塘坝开挖扩建、泵站更新改造等兴修水利现场随处可见。
近年来,中央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2011年,中央明确提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推动农田水利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安徽、湖北等省以塘堰整治、沟渠清淤为建设重点,持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湖北省随县厉山镇灯塔、联群村地处封江水库灌区尾水,由于渠道年久淤积,部分农田只能采取泵提、车驮取水下秧。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实施后,完成了末级两级渠系的硬化工程,减少了水的渗透率,尤其在今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依然取得了丰收。农民深有感叹的说:“以前下秧等雨,吃饭靠天,现在只靠小农水工程就行了!”
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303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小农水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全国维修改造塘坝5.3万处,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8.6万处,整治渠道36.4万公里,新建及维修各类渠系建筑物139万多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38多亿斤。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在灌区。”占全国耕地面积49%的灌区,生产了约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特别是大型灌区,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淠史杭灌区始建于1958年,有效灌溉面积突破1000万亩,是新中国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也是全国唯一跨省的特大型灌区。由于土法上马,投入不足,灌区工程老损率达50%左右。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2.5亿立方米。2012年实灌面积达到1056万亩,全灌区水稻产量约520万吨,实现大旱之年灌区粮食增产。
截至2011年底,全国纳入规划的434处大型灌区已有110处完成投资。通过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70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0亿公斤,年新增节水能力163亿立方米。
“过去用小白龙漫灌,一亩玉米收成七八百斤,今年上了大喷灌,亩产一千五六百斤,不仅增产七八百斤,而且成色好,买价也高。”黑龙江安达市升平镇新建村村民张玉成说起节水灌溉滔滔不绝。
储粮于仓一吃就光,储粮于田受益万年。“继续保持粮食稳产丰收,必须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这是水利给出的解决之道。
广袤的东北平原被誉为“中华大粮仓”,稻田连成片,玉米排成行,土豆个头大,大豆闪金黄。这一派丰收年景背后,是高效又节水的水利措施发挥的巨大作用。
2012年年初,我国启动在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计划用四年时间,总投入380亿元,发展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有力推动了东北、西北、华北等重点地区以及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的加速发展。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遍布黑土地,大型喷灌机组灌溉在田间洒下道道彩虹。节水、增产、增效,数字是最好的佐证:据水利部统计,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02年的2.79亿亩增加到2011年的4.38亿亩。农田灌溉系数由0.43提高到0.51,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03立方米下降到367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占全社会用水的比例由61.4%以上降低到55%左右。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
节水灌溉滋润了希望的田野,也滋润了群众的心田。
管好工程——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周富祥是湖北省随州市万福店乡凤凰山村枯树垸40户村民推选的管水员,负责6口堰塘的管护和灌溉用水分配。农忙时节,他按照先边后中的分水方案,公平合理分配水量,闲时带领村民工投劳清淤扩塘、整治坝埂,使周边500亩稻田旱涝保收。
工程建得好,还要管得好。由于不少地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管理主体缺位,致使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处于“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局面。农村水利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
2012年,水利部与中央编办、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公益属性。要求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位,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其公益性职能建立完善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补贴机制支持各地成立各级抗旱服务队,引导各地通过定向补贴等方式,鼓励学校科研单位及专业水利公司为农民提供水利专业服务,保证水利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如今,在广袤的农村,农民自觉投工投劳维修堰塘、水库、渠道,把干水利当做自己家的事来做,不但填补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的缺位,还担负着受益区内水量分配、水费收取、水事纠纷调解、末级渠系建设与管护等重任,有效破解了农田水利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基层水利站2.7万个,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7.8万多个,管理灌溉面积2.4亿多亩,建成各级抗旱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队伍1.4万支,初步建成了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提供了保障
水利命脉保粮食安全,“藏粮于田”筑千秋基业。随着一大批大型灌区的改造建设,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形成,高效节水灌溉等一项项有效措施的实施,我国的粮食根基更加稳固。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