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明显稻谷收购为何偏慢? |
2013-1-21 |
2012年,国内稻谷总产量达到20429万吨,比上年增长328万吨,增幅1.6%,实现连续9年增产,为有效满足国内供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稻谷获得历史性的丰收后,收购形势却不尽如人意。中晚稻登场后,稻米市场行情低迷,收购进度较为缓慢,购销趋于冷清。虽然国家为此启动了了托市收购,但依旧无法改变收购偏慢的格局。从2012年12月中旬始,国内中晚稻收购进度不断放慢。截至12月15日,湖北、黑龙江等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2882.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9万吨;12月20日,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309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8.6万吨;12月25日,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3322.2万吨,同比减少164.4万吨;12月31日,湖北、黑龙江等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3535.6万吨,同比减少348.7万吨;1月5日,湖北、黑龙江等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3679.4万吨,同比减少471.9万吨。(详见下表)从中可以发现,越是临近年底,中晚稻收购进度却越慢。为什么在供应形势大好,国家启动托市收购的背景下国内中晚稻收购进度同比偏慢呢?
原因:
一是天气不佳,雨雪偏多,影响稻谷购销。2012年11月份以来,我国气温偏低,雨雪天气偏多,11月下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最低。恶劣的天气一方面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导致农户出售稻谷困难,企业收购受阻。另一方面,雨雪天气偏多也不利于稻谷翻晒,使得高水分粮食增多,影响企业收购。如东北地区2012年12月份再次遭遇持续大范围降雪天气,新粮上市一再受阻,售粮进度明显偏慢。截止到1月初的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内农户已经销售水稻的比例约占总产量的35-40%,水稻销售进度要比去年慢5-10%水平。江西省贵溪市粮食生产顺利实现“九连增”,然而,秋粮收购却不如意。截止12月底,该市秋粮收购总量不足1000万公斤,约为2011年的1/5。
二是行情低迷,购销双方无心恋战。2012年四季度以来,稻米行情持续低迷,虽然部分主产区启动了托市收购,但稻米行情不为所动,依旧走势疲软。由于稻米后期走势尚不明朗,企业入市收购较为谨慎也就可以理解了。而随着稻米市场的持续走低,中晚籼稻价格已低于前上年的水平,粳稻收购价格也已回落至去年同期水平,很多农户增产不增收,农户对当前的价格非常失望,惜售心理也不断增强。由于企业收购积极性低,农户不愿卖,购销双方的这种僵持,使得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低于往年。
三是春节推迟导致消费旺季延后。刚刚过去的2012年为双闰年,既是阳历闰年,又是农历闰年。由于农历龙年多了一个闰四月,从2012年1月23日开始,至2013年2月9日结束,长达384天,使得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要较上年推迟18天,消费旺季自然较上年也要推迟两个多星期。企业的节前备货因此也将相应被推迟,企业前期收购进度放慢也似乎顺理成章。
四是进口大米激增导致企业稻谷需求下降。2012年国内外大米价差扩大,进口大米利润丰厚,推动我国大米进口大幅增长,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海关统计,1-11月国内累计进口大米203.91万吨,同期大米出口总量为25.84万吨,净进口量达178万吨,较上年全年的的57.5万吨大幅增长。而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进口精米260万吨,同比增长将超过4.5倍,进口量创出历史新高。由于年净进口大米达200万吨左右,相当于300万吨稻谷,这就意味着加工企业可以从市场上少采购300万吨稻谷,这与年底主产区中晚稻收购量较上年同期减少348.7万吨较为接近。而实际上,除了官方渠道进口外,还有部分大米是通过其它渠道流入国内的,这部分大米对应的应该是国内稻米需求增加的部分。由于进口大米大量流入国内,企业采购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有了进口大米的补充,企业库存不缺,在收购市场上放慢收购脚步也就可以理解了。
虽然在上述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稻谷收购进度偏慢。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最关键的因素是大米进口激增。如果雨雪偏多,不利于购销,势必会导致局部地区稻米因供应不正常而出现价格异常波动,但是通过各地价格监测并没有发现稻米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情况,说明天气原因并非主流原因。如果行情低迷导致农户惜售以致收购进度放慢的话,那么在农户长时间的惜售后,市场供应理应会感觉偏紧,并导致稻米价格价格出现上涨。但实际上,中晚稻上市以来,价格一直低迷,托市收购启动也没有出现象样的行情。如果是春节需求旺季推迟导致收购进度放慢,那么,现在已进入了农历十二月,收购进度理应会有所改善,而实际上,收购进度却有越来越慢的趋势,随着后期旺季的到来,收购进度能否改善值得关注。既然前面三个因素都无法有效解释中晚稻收购进度放慢的原因,那就剩下进口大米激增这个因素了。进口大米激增其实是从2012年年一季度就开始显现了,此后一直贯穿到全年。进口量的持续增长与国内收购进度不断放慢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它也是导致国内市场低迷的重要原因。
影响:
市场行情可能持续受到压制
今年国内中晚稻较上年增产了250万吨以上,而目前的收购量却较上年少了348.7万吨,由此推算出当前农户手中存粮较上年同期多600万吨以上,且稻谷市场的供应压力短期并没有有效化解的可能。在巨大的供应压力下,预计稻米市场难以摆脱低迷走势。而稻米市场的持续低迷,反过来也将影响企业的收购积极性,或使稻谷收购进度更慢。
不利农户增收打击种粮积极性
一方面,由于稻谷收购进度偏慢,市场收购主体缺乏,有限的收购对标准要求更为严格,农户出售环境更为不利,若手中的稻谷不能及时出售,潜在的收益就不能转化成现实的收入,增收就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稻谷价格甚至低于上年同期,而农户的种粮成本依旧在上涨,即使增产,也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农户不能实现增产增收,势必将对来年的种稻收益持怀疑态度,影响第二年的种粮积极性。
农户存粮增多,储粮损失也将增加
无论是从储粮的设施、储粮的技术还是储粮的管理等方面看,农户的水平都是最落后的,每年因农户储粮不善导致的损失也较为惊人。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户储粮造成的平均损失为7%-10%,每年损失约为300—450亿斤。由于收购进度偏慢,当前农户手中的存粮较上年同期要高出600多万吨,这些稻谷在农户手中每多存一天,其损失就会多一天。若是多存半年,则将会多损失20多万吨。宝贵的粮食若就此损失掉,将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建议:
合理控制大米进口数量
近年来,国际大米供应相对充实,价格与国内相比较为低廉。而国内大米需求旺盛,中长期看仍面临着供应偏紧的可能。因此,利用国际大米价低量足的时机适当进口,有利于满足国内供应,丰富人们选择,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可谓利国利民。但进口量需要合理掌握,不能危及国内的粮食安全。目前来看,虽然2012年进口大米激增,但尚在合理范围之内。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12年中国一年的大米消费量约为1.4亿吨,2012年国内净进口大米约190万吨,占比1.4%,尚不会危及国内稻米安全。目前公布的进口额度为532万吨,占比约4%,低于5%的警戒线。但若进口额度用足的话,考虑到大米走私部分,实际有可能会突破安全警戒线,进而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因此大米进口额度控制在400万吨左右较为稳妥。
适时进行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粮食安危身系天下,只有将粮食的安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不会受制于人。因此,作为食用需求占国内70%以上的大米安全显得格外重要。而粮食安全最主要的就是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中晚稻上市以来市场行情低迷,收购进度缓慢,大量稻谷积压在农户手中,造成农户增产不增收,将会挫伤农户的种粮积极性。2011年国家启动了粳稻临储收购预案,收购价为2800元/吨,在稻谷生产成本上涨后的2012年依旧按照此价格启动托市收购,农户的种稻效益其实是有所下降的,所以农户出售稻谷的积极性并没有想象的高。我们在利用国际大米较低时适当进口来补充国内库存时,更要重视保护农户种植稻谷的利益。面对稻米行情低迷,农户种稻效益下降的现实,从保护粮食生产力,保护国家粮食长远安全的角度出发,国家应该适时启动临储收购,切实保护农户利益。而保护了农户的种粮利益,就是保护了粮食生产力,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相关链接:政策利好明显 国内稻米供应压力不减
2013年,国家上调最低收购价的政策较为明确,受此影响,2013年稻米市场将在政策与供应压力的博弈中进行,预计稻米市场会有小幅上涨行情,但受制于强大的供应压力,上涨空间将较为有限。由于国内稻谷近年来结余较多,供应总体较为充足,稻米市场整体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东北稻谷收购存在品种差异
上周,黑龙江建三江地区出米率67%~68%、含水17%~18%的圆粒稻谷进厂价为2700~2740元/吨,哈尔滨地区出米率67%~68%、含水17%以内的长粒稻谷进厂价3200~3300元/吨,鹤岗地区出米率67%左右、含水17%以内的圆粒稻谷进厂价2700~2720元/吨;吉林松原地区出米率66%~68%、含水17%左右的超级稻进厂价2920~3000元/吨,白城地区出米率68%、含水16%的圆粒稻谷进厂价2840~2860元/吨;辽宁盘锦地区出米率66%、含水18%的优质稻谷进厂价在3110元/吨左右,均与前一周基本持平。
在托市政策作用下,东北各地稻米市场由于品种和需求不同,其价格及购销活动有所差异。长粒稻谷收购价在政策收购价之上运行,以加工企业的收购价为主,局部地区出现下降;圆粒稻谷收购价多以临储收购库的收购价为主,市场收购价在政策收购价附近运行,加工企业收购圆粒稻谷价格以出米率为主,要求水分在16%以内,以保证加工使用。由于质量要求严和价格偏低,部分农民观望、惜售心态较重,局部地区价格略有上涨。受稻谷市场供应充裕、大米走货较少、生产成本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大米出厂价格呈现弱势。
销区市场米价基本保持稳定
上周,国内销区市场大米价格总体稳定,市场购销氛围没有明显改善。其中,北京市场东北圆粒大米批发价为4340~4400元/吨,长粒大米在4720元/吨左右,与前一周基本持平。上海市场优质江苏粳米批发价为4500~4560元/吨,东北大米4840~4900元/吨,普通安徽粳米4100~4200元/吨,与前一周持平。
杭州市场黑龙江产长粒大米批发价在5600元/吨左右,黑龙江产圆粒大米为4800元/吨左右,江苏产粳米4200元/吨左右,安徽产粳米4000元/吨左右,安徽产晚籼米3800元/吨左右,均与前一周基本持平。福州市场普通江苏粳米批发价为4200~4240元/吨,与前一周持平;普通东北米为4900元/吨左右,普通晚籼米3960元/吨左右,稳中略降。广州市场东北米批发价为4900元/吨左右,与前一周持平;普通早籼米为4000~4040元/吨,普通晚籼米4100~4160元/吨,稳中略降。
由于今年春节较去年推迟,预计在节日效应的刺激下,1月下旬稻米价格有小幅上涨的可能。
今年国内稻谷市场以稳为主
2012年国内稻米市场行情已经结束,由于国内稻谷累计结余较多,供应压力总体较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稻米市场上涨难度将较大,若要上涨,对政策的依赖或更大。
2013年,国家上调最低收购价的政策较为明确,受此影响,2013年稻米市场将在政策与供应压力的博弈中进行,预计稻米市场会有小幅上涨行情,但受制于强大的供应压力,上涨空间将较为有限。
近几年来,每年年初国家便会宣布最低收购价上调,且2012年9月国家已经公布了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比2012年提高10元/吨。因此在2013年,稻谷市场仍有可能获得政策性利好。从品种来看,粳、籼稻市场走势可能略有差异。
今年东南亚稻米产量形势乐观,库存继续增加,未来出口供应充足,2012/2013年度进口大米将继续对我国稻米市场带来影响。而进口大米更多作用于籼稻米市场,特别是中晚籼稻市场。因此预计受市场存量较多及进口大米的影响,中晚籼稻米市场价格上涨的空间十分有限。而早籼稻谷在储备需求的支撑下,价格可能略异于中晚籼稻。
相比较而言,粳稻市场走势相对坚挺。主要因为2012年末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部分粳稻由于托市原因进入了国家库存,而减少了流通环节的供应,供应压力相对缓解。预计有可能在物价进入上升周期的推动下,于下半年走出小幅上涨行情,但力度可能低于上年。
但无论是粳稻还是籼稻,由于国内稻谷近年来结余较多,供应总体较为充足,稻米市场整体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印今年难保最大出口国地位
2012年印度大米出口量快速增加,将泰国从全球大米最大出口国的位置上挤出。但印度农业成本及价格委员会(CACP)近期却表示,2013年印度不可能维持全球头号大米出口国的地位,因为国内大米价格上涨,且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激烈。
CACP预计,今年印度大米出口量可能在700万吨,比2012年的1000万吨减少约30%。今年印度国内大米价格可能上涨,因为政府去年将稻米最低收购价上调了16%。
另外,其竞争对手泰国可能努力削减庞大的大米库存,积极出口,从而削弱印度的大米出口竞争力。同时,越南和缅甸的出口竞争力也将增强。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