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之王”将正式落户陕北 |
2013-3-11 |
曾经支撑起古埃及文明的油沙豆,辗转数十年终于来到了在中国最适宜的陕北沙地。2012年,靖边县试种油沙豆成功。2013年,靖边将对油沙豆再次进行一千亩的规模化种植。这一实验,将使“油料之王”落户陕北,有望对我国的食用油安全和陕北、内蒙古的沙地农业,带来一次突破性的提升。
从地中海到中国,“油料之王”走了几十年
油沙豆产自地中海南岸北非地区,是全球唯一的油粮兼用作物。适应性强,耐干旱,耐土地贫瘠,抗盐碱,产出高,集油、粮、饲、牧为一体,在综合利用上,即使是亦菜亦粮的“世界第一蔬菜”土豆,也无法与之相比。油沙豆既是优质油料,也是可靠的粮食,还是上佳的饲料,秸秆本身又是牧草,具有很好的固沙绿化作用。正因如此,欧洲学者认为,油沙豆曾经在干旱贫瘠的北非支撑起了当地农业,支撑了古埃及文明。
油沙豆适应于沙性土壤环境,很适合在我国的陕北和内蒙古一带种植。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部门就试图将油沙豆引入中国。但是,由于收获的难题,和之后的十年动乱,油沙豆没有来得及规模化试种就退出了中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试种油沙豆成功,但收获的问题没有解决,依然难以推广。
为何油沙豆收获难?因为油沙豆的果实在地下,而且是比花生还小的核状根茎果,收掘后还得拣除杂物和淘洗。国内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农业机械能有效收获油沙豆。而人工收获,劳动量又太大,成本太高。因此,油沙豆可以在劳动力密集、小农业时期的古代埃及成为农业支柱,却没有办法在劳动力越来越稀缺、讲究农业比较效益的当代进入中国,“油料之王”长期在国门徘徊。
近年来,在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努力下,油沙豆的收获难题得到实验性的解决。在小范围,实验机械已经成功收获了油沙豆。在国外,西班牙和美国,已经成功地运用机械收获了油沙豆。在此背景下,油沙豆,这个几十年来迟迟请不进来的“油料之王”,终于正式进入中国,开始在河南、河北试种。
农民收入倍增,不用再等十几年
当河南、河北一些地区,拉沙改良土壤,增加沙份和透气性,以“仿沙地”种植成功油沙豆,正在进行商业化的努力时,沙地最多、最适宜油沙豆生长的陕北和内蒙古,依然没有意识。
是不是拥有优势资源的陕西,在产业开发上面临滞后?一直关注荒漠治理和沙地农业的原陕西省山川秀美办主任周万龙坐不住了。2012年,已经退休的周万龙在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试种了十亩油沙豆。虽然由于调运种子晚了一个月,推迟播种了一个月,依然试种成功。亩产油沙豆一千公斤,干草四百公斤。
根据河南省的种植经验,在中肥地种植,亩产可达1300公斤。每亩油沙豆可压榨成品油400公斤,饼粕600公斤,饼粕又可酿造优质酒200公斤。
从陕北到内蒙古中部,有十万平方公里生态脆弱、不适应农作物生长的风沙区。周万龙考察后认为,如果在此推广,可利用其中百分之六以上的荒地,种植面积可达一千万亩,产量可达一千万吨,加工后,企业产值可达一千亿,利润可达四百亿。生产食用油40亿斤,将大大改善我国食用油状况。
最为可观的是油沙豆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据专业机构测算,按目前的食用油市场倒推收购价格,种植油沙豆,每亩比种植玉米能增收两千元,收入净增两倍。扣除物价因素,农业收入增长两倍一般得十几年,油沙豆有望短时间实现倍增。
不再依赖进口转基因,需要大企业
让周万龙最为兴奋的,是油沙豆对于改变我国食用油格局的巨大作用。周万龙说:“我国目前食用油百分之七十依靠进口,而且依靠的是转基因大豆,安全性令人担忧;同时许多地方的‘地沟油’难以禁绝。食用油安全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民生问题。这使我想到,完全可以在陕北和内蒙古中部的风沙区大面积种植油沙豆,从根本上改变食用油依赖进口和转基因的被动局面,使广大消费者吃上自己产的有机油、放心油。”
周万龙说:油沙豆虽然进入中国较晚,但正赶上食用油安全亟需解决的时机,因此意义更为重大。但如此宏大的事业,靠一村一镇,中小企业,难以推进。只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大企业的投入运作,才可能成功。正因如此,油沙豆已经引起一些有责任的企业的关注。由于油沙豆的收获和加工,需要目前最尖端的农业机械和加工机械,业内认为油沙豆事业只有有实力的工业企业才可以驾驭。
鉴于油沙豆产业可观的利润率,和对食用油安全、荒漠化治理、农民增收可预见的巨大杠杆作用,陕西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陕煤化集团已经考虑将此作为多元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选项。有专家认为,以陕煤化集团的资本和综合实力,如果真的进入油沙豆的开发,不仅将引发食用油市场的“地震”,提升食用油安全,也将为陕北、内蒙古的沙地农业,带来新的格局和希望。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