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商不愿意经销粮食说明什么 |
2013-2-20 |
春节是人们走亲访友,交流信息的大好机会。细心的人们不难从中发现有价值、值得深思的信息。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粮食工作的同志,我从不少多年在粮食贸易和加工行业上摸爬滚打的老朋友谈吐中了解到,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要转向,不再从事粮食经营、加工工作,而要转向其它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
这些人员之所以如此,归纳起来近年来从事粮食贸易和加工工作有三难:
粮源组织难。粮食购销市场化虽然开创了多元化的粮食流通新格局,但是由于农民对市场价格的期望值与粮食流通秩序导致了粮源组织难。一方面,粮食生产成本刚性上涨,种粮农民期望得到合理的收益回报,当市场粮食价格达不到预期值时,惜售成为了近几年农民卖粮的常态。在此情况下,要想及时收购、批量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难上加难。另一方面,由于多元粮食经营主体的出现,当新粮上市时都纷纷入市,不管等级、不论质量争购粮食,导致收购起来的粮食质次价高,卖不到好价钱。
加工获利难。“稻强米弱、麦强面弱”基本上是近几年我国粮食加工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大量的小型粮食加工厂相继关闭之后,大浪淘沙下来的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开工生产。但是,原粮强成品粮弱的价格局面,使粮食加工企业难以为继。
市场判断难。作为世界上第一的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地理不平衡的我国,地区差异、季节差异等本来可以从粮食的经营中获得适当的利润,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在粮食调控政策上的变化,使粮食经营者无所适从。大米,作为我国人民的主粮,在“九连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只不过需要在国际市场调剂高端大米,可是2012年进口大米的闸门大开,全年进口大米231.6万吨,同比增3.1倍,创下2000年以来最高值。这其中还不包括数量庞大的走私大米。这些低于国内市场价格20%至40%低廉大米进入我国后,导致国内大米主产区的大米滞销,很多收购稻谷的大米加工厂、经销商顿时亏得叫苦不迭。不经营粮食不亏损,少经营粮食少亏损,多经营粮食多亏损几乎成为了粮食经营者的“共识”。
在“三难”的背景下,粮食经营者要转行情有可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归根结底是流通环节出现了问题。粮食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流通环节出现大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解决粮食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保证种粮农民的生产利润达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是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流通的前提。种植粮食的收益相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等的收益,是比较低的。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农民不可能得到预期的收益。因此,国家要逐年、大幅度提高主产区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让市场粮价始终处于合理水平。在农民感觉到出售粮食的价格达到预期值时,他们将不再费工费力惜售粮食,粮食正常流通的格局定会形成。
依法依规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是保证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粮食流通的多渠道、经营粮食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粮食市场的发育。但是,多渠道、多元化不等于多、乱、杂。要依法依规严格粮食市场的资格准入、收购质价监督检查,打击掺杂使假、短斤少两、囤积居奇等不法行为,使各收购主体收购的粮食符合国家质价标准。
适度控制粮食进出口,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国内粮食流通的顺利进行。在我国粮食连续丰收的情况下,对于主粮,如小麦、大米进口部分用于调节国内品种余缺是可行的。但是,绝不能因为国际市场粮价一时相对较低而大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打压国内粮价,进而导致国产粮食流通受阻,农民出售粮食价格走低,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