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结果,农业部批准发放了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申请的抗除草剂大豆CV127、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申请的抗虫大豆MON87701和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三个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于发14日就相关话题接受记者采访。
三种转基因大豆安全有保障
彭于发说,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是我国申请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农业部近日批准的三个大豆品种除输出国已批准相同用途外,也在多个国家获得批准。
据他介绍,如抗除草剂大豆CV127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墨西哥、哥伦比亚、俄罗斯、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大豆MON87701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墨西哥等地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已在欧盟、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地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
彭于发说,按照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此次农业部批准的三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在其他国家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又安排相关单位在国内也分别开展了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验证试验。这三个品种都进行了生存竞争能力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环境安全检测和抗营养成分检测及食用安全检测。根据验证结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通过了该三种转基因大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证书申请。
审批历时三年,中国审慎应对
彭于发说,我国对这三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的安全评审非常慎重,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进行,从最初收到申请到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证书历时三年左右。
如抗除草剂大豆CV127,是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2010年3月向农业部提交申请,并由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真实性、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的相关验证试验。在2012年3月完成上述试验后,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向农业部递交安全证书申请,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农业部于2013年6月13日批准发放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抗虫大豆MON87701和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也经过了相同的申请、验证、评审和批准过程。
据彭于发介绍,我国除本次批准的抗除草剂大豆CV127、抗虫大豆MON87701、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三个转基因大豆外,此前,还陆续批准了抗农达大豆GTS40-3-2、抗除草剂大豆A2704-12、抗除草剂大豆MON89788、抗除草剂大豆356043、品质改良大豆305423等五个转基因品种进口用作加工原料。
与大豆进口量无关
彭于发表示,发放安全证书只是说明该品种是安全的,可以进口。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由国内需求决定,进口与否以及进口数量是市场行为,大豆进口没有配额等贸易措施限制。
彭于发说,我国大豆每年播种面积在1.2亿亩左右,而我们的品种和技术水平相比一些国外国家还有差距,多乱杂和混收混种问题比较突出,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涨。国内的播种面积满足不了需求,近几年,每年都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这些大豆按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来测算,需要4亿多亩的耕地,而我国没有这么多的后备耕地资源。
据彭于发介绍,我国进口大豆从1995年开始,当年进口29万吨,1996年进口111万吨,基本为非转基因大豆。美国从1996年开始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我国转基因大豆进口始于1997年,当年进口大豆288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237万吨,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其余从巴西进口。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大豆又不能满足需要,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进口大豆分别为4255万吨、5480万吨、5183万吨、5838万吨。
农业部: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有保障
新京报讯(记者沈玮青)对于近期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三种新品种转基因大豆获准入华一事,农业部网站昨日发文称,我国对上述品种的安全评审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进行,审批过程历时三年,安全性有保证。进口的转基因大都将用作加工原料。
已通过环境和食用安全验证
农业部周四表示,日前批准发放了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申请的抗除草剂大豆CV127、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申请的抗虫大豆MON87701和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三个可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昨日,农业部网站援引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于发的话称,对上述品种的安全评审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进行,从递交申请到获得安全证书,经过申请、验证、评审和批准等步骤,历时三年左右。
彭于发表示,该三种转基因大豆安全性有保证。三个大豆品种已获输出国和美、日、欧盟等多个国家及地区批准;且在其他国家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又安排相关单位在国内也分别开展了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验证试验。根据验证结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通过了申请。
进口数量无配额限制
对于此次批准是否会增加我国大豆进口量,从而“抢占”我国本土种植的大豆份额,彭于发称,进口与否以及进口数量是市场行为,由国内需求而定,没有配额等贸易措施限制。
据悉,我国大豆每年的播种面积在1.2亿亩左右,而目前进口大豆5000多万吨,按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来测算,需要4亿多亩的耕地。彭于发称,由于我国没有这么多的后备耕地资源,因此要靠进口。
他还透露,除此次新批准的三种转基因大豆外,我国还陆续批准了抗农达大豆GTS40-3-2等五个转基因品种进口用作加工原料。
■释疑
Q1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一生物体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生物体,从而导致生物的遗传特性发生所需变化的技术。
Q2进口转基因农作物是否在国内种植?
我国已批准的4种转基因作物进口安全证书中,除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外,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
我国法律规定,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不得改变用途,即不得在国内种植。我国至今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
Q3其他国家如何规定转基因标志?
2005年国际消费者协会将各国转基因标志政策划分为三类,一是全面强制性标志,如欧盟;对转基因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二是部分强制性标志,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和中国;三是自愿标志,如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沈玮青)
■用途
国内大豆油原料多为转基因
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被制作成什么产品?
昨日,一家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国家放宽了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一直是转基因大豆的主要进口商,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大豆油,大部分都用转基因大豆压榨而成。压榨后的饲料、豆粕也同样销售到市场。
“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价格便宜,用于榨油性价比远远超过国内的非转基因大豆。”该负责人说,国产大豆蛋白含量高,主要用来做豆制品及豆粉等。
对于转基因食品,我国要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注。上述负责人称,企业一直有标注,只是不会像非转基因大豆做原料的食用油标注的字体那么大。(李静)
■竞争
东北油脂加工厂陷停产困局
近年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及黑龙江大豆协会多次表示,在价格低廉的进口大豆冲击下,大豆产量占全国近一半的黑龙江省,油脂加工企业经常陷入停产困局。
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负责人昨日表示,中国加入WTO十多年的时间里,进口大豆数量不断攀升。2008年进口大豆的压榨量达到3900万吨,国产大豆则为200万吨,也就是说超过95%的油脂压榨企业使用进口大豆。一些大豆加工企业甚至把地点设在沿海港口地区。
他称,国内大豆常面临有价无市的窘境,以东北大豆为加工原料的本地油脂加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有条件的企业也不得不用转基因大豆,否则难以生存。(李静)
■争论
长期是否安全尚需跟踪研究
近年来,关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有争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此前曾公开在粮食论坛上表示,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有一整套评估体系,“公众的顾虑可以消除”。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昨日也对媒体表示,转基因主要是存在于蛋白质中,最后是分离到油料饼粕,食用油脂通过精炼处理后基本不含有蛋白质,油脂中是检测不出转基因成分的。
昨日,一家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称,从食用油角度来讲,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榨出的油相差并不大。
不过,也有专家持有不同意见。据中新网此前报道,生物化学专家张惠展曾表示,转基因食品在诞生至今是安全的,但是长期内对人类的安全影响尚需跟踪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