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的乌龙翻译
“联合国称新冠疫情或引发粮食危机!”
3月31日,这则令人恐慌的新闻迅速见诸国内各大媒体报端,并登上“微博”热搜。
当天,联合国粮农组织、世卫组织、世贸组织总干事发表了联合声明,呼吁各国减轻新冠病毒对“粮食”贸易和市场影响,直言“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出口限制举动,导致全球粮食市场出现供应短缺”。而在此之前,越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多国已相继对包括大米、小麦在内的等多种农产品实施暂停或限制出口,并同样受到国内媒体广泛报道。
或许正是在这几项信息叠加之下,一种市场将要“断供”的恐慌情绪开始在中国部分地区蔓延开来。近一周来,全国已有多地出现了民众抢购囤积粮油的情况,一些超市货架甚至被一抢而空,以至于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等多部门罕见地在几天内连续发声,安抚民众国家粮食储备绝对充足、无需恐慌。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贸组织联合声明中宣称的“全球粮食市场供应短缺”又从何而来呢?一旦我们点开这篇声明的英文版,便会立刻明白——事实上,整篇文章并没有一次出现英文中用来表示粮食的”grain”或”cereal”,使用的都是“food”一词其在英文中只有食物/食品一个含义,却在中文媒体报道中被翻译成了“粮食”。所以,这篇声明想要传达的是“全球食品供应可能出现短缺”,而并没有单指或是强调粮食的意思。
造成这一翻译歧义的原因可能是,温饱时期东亚国家的饮食结构以粮食及其制品为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粮食”一词曾被等同于“食物”,并仍在部分地域被如此使用。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粮食”只保留有一个定义——“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各大部委官方发言时所沿用的“粮食”定义也是以其为基础的“谷物、豆类和薯类”,而绝不是泛指“食物”。
微妙的是,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官方公布的术语表中,英文中含义一致的”food”在不同短语下却被赋予了有歧义的中文翻译——“Food”译为“食物、食品”,“Food and Agriculture System”译为“粮食和农业系统”,”Food Availability”则同时被译为“食物可获得量”或“粮食可供量”。即便如此,文中最关键的三个词语”Food Trade”,”Food Production”和“Food Shortage”在术语表中唯一对应的翻译也分别是“食物贸易”、“食物生产”和“食物短缺”[13],而未有使用目前中文版声明中的“粮食”作为前缀。
“主粮市场预期不会出现价格暴涨”
对于“粮食危机”舆情下的恐慌情绪,长年研究农业经济学的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在4月3日向《赛先生》表示:“中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口粮的国际贸易量都很小,库存量也都很充足,水稻、小麦甚至到今天还面临着很大的去库存问题,因此它们的价格长期而言不会有大的波动,短期可能会由于消费者的恐慌性抢购而些许上涨。”
为稳定市场预期,黄季焜建议政府可以加强宣传,主动公开主粮库存。访谈的第二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发布会,为公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中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去年产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口粮有绝对安全保障;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一旦出现粮食市场波动,国家也有充分的调控手段进行平抑,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影响。
而在世界范围内,黄季焜也表示目前采取了粮食出口限制措施的仍是少数国家,并没有像2008年一样有很多大国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媒体的过度渲染,如此次疫情中一度禁止出口大米的越南事实上在3月31日便已决定将其恢复,但几乎没有多少媒体报道。而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制定的第二季度700万吨出口配额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与其预期出口额基本一致。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的疫情影响Q&A栏目亦表示,“在供应、储量充足、资本密集型生产的主粮市场,我们预期不会出现价格暴涨。”
迫在眉睫的饲料供应
当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谈论“食物短缺”与“食物贸易”受阻的时候,具体指的又是什么呢?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在介绍新冠疫情对全球食品市场影响时这样写道,“我们已经看到疫情给食品物流带来挑战,并由于饲料缺乏与屠宰场产能减小(受制于物流和员工短缺)给畜牧业带来影响。” 随后,其预判“肉类、鱼类等高价值商品及易腐烂商品更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出现价格暴涨。”
无独有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旗下调研机构Fitch Solution也持类似的观点,其在3月2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相比发达国家低密度、大农场式的粮食生产,劳动力密集的种植业(如棕榈油)和食品制造业(如肉类加工)更容易受到疫情导致的员工感染与封城措施影响。”
目前中国食品生产的哪些环节最可能受到全球疫情的冲击?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众多农业学家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将答案指向了大豆。2019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8551万吨,对外依存度达85%。对中国食品工业而言,进口大豆最重要的用途便是制作为豆粕饲料。相比大豆油在各类食用油中的可替代性,高蛋白的豆粕作为猪料、肉禽料、蛋禽料中最佳的蛋白质来源,并没有很好的替代品。一个更棘手的现实是,依靠中国现有的耕地资源,我们并不可能实现大豆的完全自给——按照农业农村部设立的2020年大豆平均亩产135公斤的目标计算,中国想要完全替代去年的大豆进口量必须再增加6.3亿亩耕地种植大豆,折合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的30%左右。
现实如此,经历一轮中美贸易战后,中国近两年调整了大豆进口来源国比例,去年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国大豆分别占到进口总量的65%、19%和10%,总占比达四分之三以上的两个南美国家的疫情进展与出口情况也成为了专家们关注的重点。中央农办专家咨询会委员程国强在央视农业频道特别节目《疫情下的粮食安全》上担忧疫情对巴西等主要产量国造成冲击,使其采取交通封锁措施,如此便为国际资本“带节奏”炒高大豆价格埋下隐患[17]。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则提示“大豆的供给问题会是今年中国粮食的一个坎。”
好消息是,截至目前,巴西各港口目前仍维持运营,其总统博索纳罗亦曾在个人“推特”账号上发文表示将为全国港口正常运转提供最大保障。今年三月,巴西大豆月出口量达1160万吨,创下历史第二新高,其2019-2020生产季产量亦被预测将达到创历史新高的1.23-1.26亿吨[20]。所以,仅从供需层面而言,大豆并不存在短缺或涨价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所担忧的物流阻碍已经给中国饲料行业造成一定影响。一批巴西大豆从农场装车要经过内部运输、港口装船、公海航行、停靠新加坡加油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才能最终到港。疫情中,由于巴西各州的交通管制措施、部分港口工人的罢工、新加坡停靠隔离等原因,这当中每个环节都在被拖延,大豆也被延期交货。
目前,中国主要油厂豆粕库存仅为28万吨,创下历史低点,比去年同期低57%[22]。与此同时,中国生猪存栏量则在逐步恢复,增长的需求将豆粕价格在三月份提升了13.5%,新希望、湘大等知名饲料企业也已将旗下猪料、禽料等小幅上涨50-150元每吨,多家行业媒体则提示养殖户考虑备货,应对可能的继续上涨与短缺。中信期货也认为,由于南美疫情还没有进入最糟糕的阶段,乐观估计大豆供应阶段性紧张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到五月中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