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雍容华贵,被誉为“花中之王”。如今,它早已突破传统美学角度上的观赏,实现了立体综合开发。特别是牡丹籽油以其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赋予“液体黄金”的美誉,也为牡丹产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空间。
这些年,洛阳市油用牡丹产业在曲折中发展,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市场考验,正加速走向成熟,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当下,随着北京强佑集团、河南荣元公司、国花坊生物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落地,油用牡丹产业将重整行装再出发。
1 油用牡丹种植进入新阶段
初夏时节,新安县正村镇正村村起起伏伏的丘陵上,2000多亩凤丹牡丹基地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去年秋季,北京强佑集团强势进军油用牡丹产业,在宜阳、新安、嵩县发展油用牡丹6.6万亩,一跃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油用牡丹种植企业。
“牡丹籽油是最好的植物油之一。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深入,牡丹籽油将在市场上独占一隅。”强佑集团洛阳基地负责人赵战营分析。过去,提到高档食用油,人们普遍会想到橄榄油。与之相比,牡丹籽油的表现堪称“惊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α-亚麻酸含量也超过40%,堪称“液体黄金”。
早在2011年,牡丹籽油被国家列入新资源食品名录。彼时,我市油用牡丹产业蹒跚起步。到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基于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高度,将油用牡丹纳入木本油料体系。此后,我市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迅速扩张。
“2016年以前,油用牡丹市场是火热甚至是滚烫的。”市牡丹办负责人坦言,当时,牡丹籽供不应求,市场一哄而上。此后,受加工能力薄弱、终端消费疲软等因素影响,牡丹籽原料价格由每公斤二三十元暴跌至10多元。受此影响,油用牡丹种植面积大幅萎缩。
在赵战营看来,经过市场的洗礼和磨砺,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方能更加稳健。当下,以强佑集团为代表的实体企业重新布局牡丹产业,是对市场科学研判之后的审慎选择,也掀起了新一轮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热潮。
2 壮大深加工,反哺种植业
距离正村镇不远,南李村镇李村社区,大片齐腰高的油用牡丹已经结荚。再过两个月,这片三年前种下的牡丹将迎来首次集中采收。剥开果荚,露出乳白色的牡丹籽,黏稠透明的油脂随之外溢。随着果荚的生长,牡丹籽还将披上一层黑亮的外壳。
“油用牡丹耐寒耐旱,病虫害少,管理起来十分轻松,而且多年不换茬,堪称‘铁杆庄稼’。”河南荣元农业公司负责人岳付芝算了一笔账。盛果期,牡丹籽亩均产量在150公斤左右,出油率为18%,每亩约可榨油27公斤。当前,牡丹籽油价格每公斤在400元左右,产值相当可观。
牡丹籽油深加工,是油用牡丹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牡丹籽油的加工要经过挑选、剥壳、低温粉碎、压榨或萃取等一系列复杂工艺。此前,我市具备牡丹籽油生产加工能力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大部分品牌采取外地代加工的方式生产,市场“打个喷嚏”,整个产业就可能会“感冒”。
“只有夯实加工能力,前端种植效益才有保障。”市牡丹办负责人说。目前,强佑集团、万景祥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扩大一产种植面积时,均布局建设牡丹籽油加工基地,以此扩大市场回旋余地,提升抗风险能力。
最近,在孟津县国花坊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套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产线正在紧张建设。这种工艺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高溶出特性,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分离牡丹籽油,可最大限度保留活性物质,技术水平比传统压榨工艺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3 拓展市场,引领产业升级
从一朵花到一粒籽再到一滴油,油用牡丹开启了从花香到油香的蝶变之路。然而,多年来,牡丹籽油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始终没有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牡丹籽油的市场认可度不高,且产品价格高昂,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
“牡丹籽油是好油,这一点无可挑剔。过硬的品质是牡丹籽油产业突围的最大砝码。”赵战营认为,今后,随着油用牡丹种植和牡丹籽油深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提高,生产成本将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牡丹籽油也需要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塑造,除了作为高端食用油,还要充分挖掘其独特的药用和保健功能,开辟更多细分市场。
企业界常讲,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前些年,我市持续推动牡丹科研升级和产业化发展,油用牡丹育种、栽培、质量分级等实现了一些突破,不过整体仍处于小而散的初级阶段。“油用牡丹产业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任重道远,但必须全力以赴。”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
如今,《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洛阳市牡丹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陆续出台,油用牡丹产业迎来重大政策机遇。下一步,我市将着力优化政策供给,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动油用牡丹科研、种植、加工、营销、品牌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带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我们下一步也期待洛阳乃至全国的油用牡丹产业都能快速发展,牡丹籽油等牡丹系列产品能走进千家万户。
|